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梔子花大多是人工培育改良過的重瓣品種「玉堂春」,或是日本引進的小葉小花品種如「雀舌梔子」,台灣原有不僅會開花還會結果的古老野生品種「山黃梔」很難見到,有客人和我們一樣懷舊偏愛這種古老的「台灣原住民」,特別委託代為尋找並洗根換土重新種植確保它能長的頭好壯壯。
影片一 :洗根換土前狀況
因花盆早已超過生長極限、且原來用的土性質極差照護不易所以必須換盆換土。在洗根換土前的狀況,植株生長狀況良好,已經帶有許多花苞,在正確操作下完全不需要修剪而能無縫接軌持續生長開花。
影片二 :洗根
00’00” 原本的栽培介質狀況極差,木本植物的根莖較強壯,換盆時可直接抓住植株,往下敲打盆緣讓盆土脫離
00’23” 用水槍沖洗掉原本的「泥土」
00’45” 舊土實在太硬,切換成較高壓的集中水柱沖洗
過程中用另外一隻手稍微遮擋,避免反濺的泥水噴得滿臉滿身
將水柱沖入根系中,將內部既不保水、又不排水透氣的硬土逐步沖掉
過程可看到大量根系集中在靠近上方處,顯示植物根系為了能充分呼吸空氣往上竄生、而不是正常的往下發展
03’48” 當水可穿過根團從另一端流出時,代表內部的舊土已差不多沖洗掉了,此時可藉著水柱的帶動幫助下 將纏結的根團稍微拆開,以利移植後根系順利展開
04’45” 最後更換成柔軟的蓮蓬頭,將噴濺在葉片上的髒污沖洗乾淨即可完成告一段落。
影片三:換土重種
00’00” 梔子花需要強酸性環境才能生長良好,使用小耕園的《特調強酸性栽培介質》先放入約3~5cm深,中間高邊緣低方便後續放底肥時能自動分散到週邊。
註:花盆底已經先鋪好一層椰纖,這是最好的過濾層、既可減少栽培介質流失也不會妨礙排水透氣
00’27” 沿著花盆週邊放入一圈底肥,底肥通常以氮磷鉀均衡為主,影片中灰黑色的是《高磷鉀+鎂》,咖啡色的是《高氮苦楝粕》,兩者等量混和正好是氮磷鉀均衡。
兩種肥料各放入一大把,這麼多肥料如果放在根團上方時、養分隨著水往下流過多就很容易造成肥傷,但放在根團下方,植物的根系會找水找肥料,往下找到時自己會控制吸收而不會有事。
01’10” 繼續加入《特調強酸性栽培介質》,覆蓋底肥並填充倒適當高度
01’25” 放入洗完根的山黃梔,並撥動栽培介質讓根團位於適當的高度(深度)
01’49” 繼續加入《特調強酸性栽培介質》,覆蓋並初步固定植物,是當的填土高度大約是花盆的九分滿,太少等於在苛扣根系生長空間、太多則日後澆水時容易溢出。
影片四:澆定根水
00’00” 澆「定根水」是洗根換土後能否無縫接軌生長最重要的關鍵步驟,主要是利用大量澆灌水讓栽培介質浮動流入根系的隙縫中,在水往下排出同時也會將栽培介質往下帶而自然緊密,完全貼合根系而能順利維持水分養分的吸收。
00’03” 「定根水」的澆法就是快速大量澆灌,讓水來不及排洩而造成淹水。影片中的水成黃茁壯是因為有加入了小耕園的《木黴菌發酵液》與《蕈狀芽孢桿菌》發酵液,在第一時間就能保護植物免於感染、並促進根系儘快在新的栽培介質中生長展開。
00’18” 澆水過程可用手遮擋緩衝及引導,避免水強力集中沖擊還在鬆軟狀態的栽培介質。
00’27” 「定根水」澆到差不多時就得趁著水還沒完全排洩、栽培介質浮動時扶住植物在適當的高度與角度,直到水排洩後栽培介質下沉就會將植物固定在該位置上。
00’59” 水排乾時會帶動栽培介質下陷緊實,所以要再次補充《特調強酸性栽培介質》重新充填倒適當高度。
01’15” 第二次澆灌「定根水」,同樣得注意扶住植物固定在適當的高度與角度上直到水完全洩乾。
「定根水」通常得澆三次才能讓栽培介質完全穩定,影片中為了避免冗長只示範前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