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種植往往只會注意枝葉花果茂盛的「熱鬧」,有經驗的則懂旺盛的根系才能支撐枝葉花果的茂盛,但真正的門道是在莖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命元神」所在。植物莖幹表皮下有一層薄薄的「形成層」,這是植物的「幹細胞」所在,顧名思義要長根發葉都是在這裡「形成層」,所以光禿禿沒根沒葉的一根枝條扦插都能再長成一株植物。而莖幹也承擔著「承上啟下」的重任,在「形成層」的內側有負責將根部吸收的水分與肥份往上輸送到枝葉的管道、外層則有負責將枝葉製造的物質與養分輸送到根部的管道,這就像人的動脈與靜脈一樣,一旦被阻斷了、快則是根部吸收再多的水分都無法往上輸送而造成枝葉缺水枯死(所以不是傻傻的一直澆水就好、也不是只有根部爛掉了才會缺水);慢則是枝葉光合作用的養分無法往下輸送到根部,造成根部「飢餓萎縮」無法供應足夠的水分與肥份給枝葉而導致整株逐漸衰弱、最後病死或枯死。
人有各式各樣的傳染病,有的如小感冒無傷大雅、有的則致命性很高;同樣植物的病害種類也很多,許多人只會注意到枝葉上的小毛病而緊張兮兮,但對真正具有致命威脅的確視若無睹。照片中的「玫瑰枝枯病」就是一例,此病會直接侵入皮下「吃」形成層與髓心,初期在表面只會看到黑斑、枝葉仍然正常生長開花所以許多新手都不以為意,直到莖幹整圈的形成層都被破壞而造成枝葉枯萎才知道要求救已經來不及了。
同樣的,有的新手「看熱鬧」在看到表面的白色黴狀物才開始緊張,想到的卻只有「治標」以為除去黴斑就沒事了,其實真菌類無論是黴菌或菇蕈,看的到的菇或黴都只是負責產生孢子的所謂「子實體」,相當於高等植物的開花結果,真正的本體是在土壤中或植物體內侵蝕生長而肉眼難以發現的「菌絲」,只是除去黴斑就像摘掉高等植物的花果一樣對本體並不會有任何傷害,真菌仍然可繼續生長並不斷再「開花結果」而已。
下方的照片則可看到真正問題所在,左側枝條的內部被病原菌侵蝕而呈現乾腐狀、外面有一圈界限正是「形成層」,這種內部的組織破壞在植物上不可能復原,所以發病初期就要「壯士斷脕」立即截肢以免繼續擴散、健康的枝條會再重新長出側芽,但如果因為還在開花而捨不得割捨,則真菌不斷往下侵蝕,如照片右側已經侵入到莖幹的最底部時,剪無可剪就回天乏術了。(這好像人手腳有無法治癒的惡性感染時可以截肢、但如果擴散到身體上總不能從脖子截斷吧?)
〔註:〕髓心在尚未完全木質化的枝條中是儲存養分之處、對真菌則是最「可口」之處,在完全木質化的枝幹中則會纖維化而成為沒有生命的「木材」。
【玫瑰枝枯病的防治】
談到防治,很多無知者可能又只會想到拿土壤整冤枉亂殺菌。真菌的孢子能隨空氣四處飄散而無孔不入,整天拿土壤整冤枉無助於減少病害,卻不知健康的土壤中原本有很多與植物共生的益菌能協助對付病害,在無知的「濫殺」下、土壤菌相受到破壞下植物的健康反而更容易出問題。
要有效防治這類侵入性的病害,除了前面說的一旦侵入破壞組織後無法復原只能剪除讓植物重新生長外,就只能靠平常強化植物的健康與抗病力著手:
- 植物本身的抗病力:充足的光照與微量元素:
植物雖然沒有像動物那樣的免疫系統,但還是能透過製造各種抗病蟲害的物質來對抗病蟲害,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能量。而植物的能量主要來自光合作用,如果光合作用不足、那就像人攝取的熱量不足下免疫系統也會「沒電」而當機;
「微量元素」則是植物製造抗病蟲害物質的另一個重要關鍵,許多種植者施肥只會注意到主要的三大營養素氮磷鉀而忽略了微量元素的重要性,這在短期間內看不出來,但時間久了植物就會抗病力逐漸衰弱而容易發生病蟲害。 - 植物抗病的助力:共生益菌
在大自然中,植物並非孤軍奮戰獨立對付各式各樣的病蟲害侵襲,而是有許多的同盟-益菌(也就是所謂的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在協助對抗。這些益菌無法行光合作用,只能靠土壤中的有機質與植物提供的養分存活,為了競爭生存空間與保護食物的來源,它們會利用各種化學戰與肉搏戰來對抗感染植物的病原菌,而在人工種植的環境中往往缺乏益菌的完整生態而讓植物失去保護。
以照片中的玫瑰枝枯病來說,《植物養護包》中的《蕈狀芽孢桿菌》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木黴菌》隨然有強大的抗病原菌能力,但只能存在於土壤中而對空氣中傳來直接侵入植物的病原菌莫可奈何。《蕈狀芽孢桿菌》則具有「內生」的特異功能,也就是可在平常的澆灌中藉由根系吸收進入植物體內生長,從而扮演類似動物體內「白血球」的功能來對抗侵入植物體內的病原菌。
參考產品連結:《植物養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