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質粒肥、粉肥、液肥、長效肥(緩釋肥) … … 不同的肥料有不同的用法,你知道嗎?

有機質粒肥、粉肥、液肥、長效肥(緩釋肥) … … 不同的肥料有不同的用法,你知道嗎?

市面上的肥料千百種,分解或釋放肥份供植物吸收的方式各有不同,許多人往往搞不清楚,使用方式錯誤而造成肥效不彰、或脫肥而營養不量、或施肥過度造成肥傷、或衍生土壤劣化、或長蟲等副作用。

【基本認識】

  1. 有機質肥料(粒肥):
    有機質肥料中的養分大多數被結合在大分子中,除了少數小分子如葡萄糖與一些簡單的胺基酸外,植物無法直接吸收,必須由土壤中的共生菌類先加以分解,以無機物的形式釋放出各種元素植物才能加以吸收利用,稱之為「礦化」。例如蛋白質由胺基酸構成,而胺基酸由碳、氫、氧、氮等元素構成,然而植物並不需要胺基酸中的碳氫氧(植物所需的碳氫氧直接由水分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得到),共生菌類則以有機物中的碳與一部分的氮為食物,將多餘的氮以氨或硝酸鹽等無機物形式釋出才能讓植物吸收利用。
    所以有機肥料具有緩釋、也就是緩慢釋放肥份的特點,除了肥效比較慢(也就是產生效果的時間,大約需要兩周以上)之外,一般也比較不容易有肥傷現象。除非是有機肥發酵度不夠,在土壤中菌類大量發酵而產生高溫造成根部燒傷。
    有機肥料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供應植物營養之外也餵養土壤中的共生菌類,而這些共生菌類則具有保護植物對抗病蟲害與促進植物生長的功能。
    另外,有機肥也因此須講究所謂的「碳氮比」,也就是碳與氮的比例。這是因為共生菌在以碳為食物同時也需要消耗一部份的氮作為製造蛋白質的原料,這其中消耗碳與氮的比例大約是25~30;1,當肥料的碳氮比過高(大於30)時,肥料中的氮元素會不足菌類所用,不僅生長不旺盛還反過來消耗土壤中其餘的氮肥,而造成約加越缺肥的現象。碳氮比過低則菌類會將過多的氮轉化成氨(阿摩尼亞)的形式釋放出來而產生臭味,也不利於植物根部生長,有機肥最理想的碳氮比則在20左右。
  2. 有機質肥料(粉肥):
    大多數有機質肥料會做成粒狀形式,這是為了方便農田中的大規模撒佈,用量大常有大包裝形式而相對價格較低;粉狀肥料則容易受到風吹影響,所以大多以小包裝形式供家庭盆栽等小量使用,相對價格就會較高。
    粉狀肥料的粒徑小,分解速度較粒肥快,所以肥效也會較快出現。但也因粒度小容易從土壤間隙中流失,所以適合少量而高頻率的「少量多餐」方式施用(薄肥勤施),也不容易引來小蟲覬覦。有機粒肥則容易招引專以有機肥料為食的小蟲「黑翅蕈蚋」大量繁衍,甚至引來蒼蠅蟑螂等更惹人討厭的昆蟲。其中黑翅蕈蚋雖然通常對植物與人都無大害,但在居家園藝往往會對許多不喜歡小蟲的人造成困擾,解決方式就是將有機粒肥埋入土壤深處、覆蓋2公分以上的土壤,或是乾脆改用粉狀肥料。
  3. 化學肥料:
    化學肥料通常是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無機鹽類如硝酸鹽等,無須經過菌類分解,所以優點是肥效快、吸收利用效率高,但通常濃度也高而容易造成過度吸收,植物體內滲透壓失衡(俗話說的「太鹹」),造成根莖葉組織細胞脫水死亡而造成肥傷,高濃度的無機鹽類也容易在土壤裡結晶固化而造成土質硬化等問題。此外,化學肥料只能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共生菌類則完全得不到養分,長久下來會逐漸「餓死」,造成植物缺乏共生菌類的保護而容易產生病蟲害,最後只能配合大量農藥殺菌劑等來保護植物。
  4. 緩釋肥(長效肥):
    緩釋肥則是近年新開發的一種化學肥料,原理是將高濃度的肥料成分包裹於一層外殼之中,肥份會隨著水分緩慢滲過外殼釋放出來,不同的外殼結構則肥份的釋放速度不同,有效期也會不同,從30天到180天甚至更長都有,多數的緩釋肥還會在基本的氮磷鉀之外還會加入鈣鎂硫等中量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以期能達到一次就能維持有效期間不再施用任何其他肥料的目標,可以說是最適合懶人及對施肥缺乏概念者所使用的肥料。
  5. 液肥(有機質或化學):
    液肥和固體肥料一樣分有機質肥料與化學肥料,化學液肥則包含了直接做成溶液,或是雖然做成固態但能迅速融於水中,需先加水溶解稀釋成液態才能使用的即溶性肥料。
    有機液肥則通常是以黃豆粉、糖等各種材料加水,在打氣或不打氣下經菌類的預先分解(發酵)而製成的液態肥料,也包括以果皮菜葉等自然發酵、俗成為「酵素」的液肥。這種液肥的營養成分會隨使用的材料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對於家庭或小規模自種自用的使用上可以不需太講究,對專業種植來說可能會對收成影響很大,所以各地農改場都有提供農民的自製液肥或堆肥樣品的免費檢測服務,可以讓農民依據檢驗結果調整材料,或供配合其他肥料補充不足的肥份。
    無論是有機質液肥或化學液肥,養分都已經溶解在水中,可以在植物吸收水分同時也直接吸收到養分,肥效快彈性高,所以也最適合作為隨時因應生長狀況調整補充的追肥。

【不同肥料的使用方式】

  1. 有機粒肥與緩效肥:適合作為底肥或基肥
    有機粒肥的分解速度慢,持續的時間長,但也不容易隨植物生長狀況與需求做彈性調整,所以和緩效肥一樣適合作為底肥或基肥,也就是埋在根系下方或分布在根系周圍,提供植物長時間所需的主要基本養分。
  2. 粉狀肥料適合作為「少量多餐」的中短期追肥:
    粉狀肥料不容易長蟲,分解速度較粒狀肥料快,但容易透過土壤間隙流失,所以不適合一次大量用,宜少量多次,作為例如開花結果期每1~2每週補充一次高磷鉀養分,或依生長期的需求不同調節補充氮鉀等營養需求。
  3. 液肥適合做及時快速補充有如「打點滴」:
    無論是有機液肥或化學液肥,都能隨著水分立即被植物吸收利用,所以能立即補充植物的缺肥現象,但濃度過高時也容易出現肥傷現象。使用濃度可依(液肥原始濃度 ÷ 稀釋倍數)計算,例如液肥的原始濃度是 20% = 200,000 ppm,稀釋 200倍就是1000 ppm,稀釋 2000倍就是 100 ppm。不同的植物所能忍受的營養濃度不同,對肥料敏感容易肥傷的植物如草莓,澆灌液肥的濃度最好在 500 ppm(相當EC = 1 ms/cm)以下,最高不能超過 1000 ppm(相當EC = 2 ms/cm);中等的植物如玉米、辣椒、甜椒等則澆灌液肥的濃度最好在 1000 ppm(相當EC = 2 ms/cm)以下,最高不能超過1500 ppm(相當EC = 3 ms/cm);重肥植物如番茄、高麗菜則可忍受超過澆灌液肥的濃度超過 1500 ppm(相當EC = 3 ms/cm)。
    ﹝註 1﹞植物的莖葉也具有吸收水分功能,所以液肥可用於灌根,也可用於噴葉。噴葉時除了可以避免土壤中酸鹼值與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影響肥份吸收外,莖葉直接吸收的養分也能減少輸送過程直達需要的區域,所以效果會比灌根來的更快,但也更容易造成肥傷。一般建議噴葉用的濃度最好是灌根濃度的一半比較安全。
    ﹝註 2﹞上面所說的稀釋比例計算,必須把所有的成分都計入,例如液肥的氮磷鉀比例分別為15%、10%、10%,則應該以 15% + 10% + 10% = 35%計算稀釋濃度,如還有氮磷鉀以外的其他成分也要一併計入。

【施肥的其他應注意事項】

  1. 不同的植物對營養需求不同,而同樣的植物不同的生長期也需要不同的養分配置:
    就像寵物飼料也分幼犬成犬的不同,人類的食物也分嬰兒與成人的不同,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對營養配比的需求也不同,所以肥料的使用也不能從一而終,必須是生長狀況調整改變。一般而言,幼苗期大多需要氮磷鉀均衡的營養 ,快速成長期則需要氮肥比例較高,開花期需要磷肥較多,結果期則需要鉀肥較多。
    而不同的植物對營養需求的特性也不同,例如高麗菜結球期、根莖類作物在根莖膨大期需要較高的鉀肥促進營養累積;根莖類作物對硼的需求較高;草莓、番茄等對硼鈣的需求也比一般植物高。所以最佳施肥方式應該分為底肥、追肥與臨時補充的液肥,底肥可視為通用性的一般長期基本養分供應,追肥作為不同生長期的養分調節,液肥則作為特殊養分的不定期補充。
  2. 肥料與水分供應沒有固定準則,應配合日照調整:
    植物能量的最基礎來源是陽光,水分與肥料應該配合日照狀況調整。有如一台機器靠電力(陽光)驅動,肥料與水分則是製造成品所需的原料。電力充足運轉快速時就需要更多原料供應;反之電力不足時機器運轉慢、對原料的需求少。所以日照充足生長快速時肥料水分要適度增加,日照少時肥料水分就要減少。
    此外,許多溫帶植物如草莓與大多數香草不太能適應台灣的亞熱帶氣候,在夏季高溫期會停止生長,即使有日照充足也幾乎不行光合作用,此時除了應該移置到陰涼處避免高溫傷害外,肥料水分的供應也應該適度減少,甚至停止使用肥料。
  3. 緩效肥的用量要配合釋放速度調整: 
    緩效肥如果釋放天期越長,則用量必須配合增加。舉例來說,90天期的緩效肥,如果放入10g,其中含氮量是20%相當於2g,則均勻釋放下等於每天釋放22mg的氮肥,但同樣的濃度與份量,180天釋放效期的就只有每天釋放11mg,所以要達到同樣的養分釋放量,180天期的用量就應該是90天期的2 倍。如果不知如何掌握正確的使用量,則可先放少量,隔幾天如有肥傷現象就要移除部分,隔約一週左右看植物生長狀況沒有明顯改善則酌量補充。
  4. 液肥濃度要視氣候狀況調整:
    氣候晴朗乾燥、陽光強烈氣溫高的時候,植物水分蒸發快,液肥容易被濃縮而濃度變高,此時因逐量增加稀釋倍數、降低使用濃度;反過來說,氣候陰濕細雨綿綿,液肥容易被稀釋,此時可適度提高使用濃度;雨量過高時則液肥會立即被沖失,就算大量使用也不會被吸收而沒有效果。
  5. 土壤酸鹼度是影響肥料吸收、尤其是微量元素吸收的關鍵:
    各種物質在水中的溶出與結合等化學反應大多受到酸鹼值的影響,所以各種養分在土壤中的溶解狀況與土壤酸鹼值息息相關,例如磷與硼通常是弱酸性的磷酸根與硼酸根,在酸性環境下就不利於溶出而不易吸收,鈣鎂與鐵等金屬性微量元素都只能在酸性環境下溶解,土壤酸度不足就不利於溶出而不易吸收。不同植物對各種原素的吸收能力不同,所以能適應的土壤酸鹼值也隨之不同。有些植物例如草莓、藍莓等對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弱而需要酸度較高的土壤,酸度不足則容易出現微量元素缺乏症狀甚至枯萎;有些植物如枸杞對微量素的吸收能力強,所以即使鹼性土壤也能適應,土壤酸度過高就容易出現微量元素吸收過量而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在使用肥料同時,也要注意土壤酸鹼值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