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草莓季專題(二) – 草莓種植入門
草莓可以說是最迷人的花草之一,但照顧不易讓許多新手『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常常劈頭就問:『草莓怎麼種?』
怎麼種?還不簡單,挖個洞把苗埋下去就成了!(開玩笑的啦!)
認識草莓:
所有的植物在原生地都是野花野草、沒人照顧就滿地亂長,是人類把植物到處移植才讓他們出現水土不服才會難以照顧,所以得先了解植物的原生地與習性。
- 不是不好種、只是容易生病與缺肥:草莓原生自溫帶乾燥涼爽,陽光水分充足的肥沃土壤,細菌真菌黴菌的威脅不如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免疫系統自然沒有本土植物來的強,因此容易染上各種疾病,如發生於植株之青枯病、根腐病、炭疽病、黃萎病、立枯病 … …,易由果實感染之果腐病、 黑腐病、灰黴病、白粉病 … … ,加上蟲害如斜紋夜盜蛾(土蟲)、葉芽線蟲、薊馬、葉螨、蚜蟲,再算上由於太受歡迎連小鳥都愛吃的鳥害,所以才會讓人覺得難種。其實如果能排除這些病蟲鳥害,草莓的生命力還是蠻旺盛的,有時明明被摧殘到只剩一個光禿禿的頭部,沒多久竟然還能冒出一個嫩綠的小點重新發芽生長哩。
- 生長習性:草莓適合的生長溫度在15~30℃之間,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停止生長甚至死亡。環境適合時草莓不僅生長速度很快,還有一個特色:葉子與根會不斷老化乾枯重新長出新葉新根,生長快速加上新陳代謝所以肥料需求大,缺肥時很快會在生長上出現各種缺肥症狀。陽光必須充足,雖說在半日照下草莓也能生長,但無論生長速度與開花結果大小數量都與光照度成正比;土壤必須保持潮濕,生長期土壤含水量應在70%以上,結果期則高達80%。
- 生長週期:草莓屬於短日照開花植物,長日照時則容易開始走莖,也就是長出一至數條類似蔓藤的長莖、每條在第二節末端逐漸長出一個小苗,接觸潮濕土壤就會生根長大成一株新苗。走莖不僅會在小苗稍大時繼續長出新的,有時也會在第一節長出分叉,最後形成蛛網狀的一大片。
原本草莓在日照少於十小時才會開花結果,但近年來台灣雜交培育出的新品種在夏季常日照下也會開花結果,只是日夜溫差不夠大下長出的果實明顯會小了許多。
種植選擇:種子培育還是種苗?
一般生物的染色體都是成雙,但草莓的基因卻是多組單套的染色體(可多達十套),所以種子繁殖時很容易產生變異。理論上草莓可以用種子繁殖,果實上的每個小點就是一粒種子,播種前必須先在0~3℃的溫度下保持15天以上(模擬過冬、又稱為『春化』)才能提高發芽率,只是繁殖出的草莓品質難以控制,一般都採用前述走莖長出的無性生殖苗以確保品質維持一致。
準備種植:土壤的選擇與調配
草莓的根屬不定根,健康植株基部會持續長出白色新根,過一段時間會逐漸轉成褐色乾枯而失去功能,所以土壤須保持鬆軟、既要保濕又要排水透氣性良好以利根部發育,土壤的選擇調配至為重要。
- 一般培養土(菇菌種植廢棄物回收製成):市面上一般的廉價培養土多以菇菌種植廢棄的木屑加入糞便之類發酵補充肥份,容易潛藏各種有害的細菌、真菌、黴菌,種植草莓往往會很快的發病夭折,建議應避免使用。
- 椰纖土:椰纖土有粗細之分,細椰纖為專業草莓業者培育時的首選,排水透氣性優良,但缺點則是幾乎不含肥份,業者都會配合添加適當比例微量元素的合成液肥灌溉,有機種植或業餘者就比較不適用,最好配合其他如天然土使用效果較好。
- 泥炭苔(土):泥炭苔是遠古沼澤地植物不斷堆積經長達數百甚至數千年發酵累積而成,含有豐富的腐植酸可幫助植物吸收肥料,是栽培各種植物的優良選擇。但泥炭苔還有白泥炭、褐泥炭與黑泥炭的區分。黑泥炭屬於最底層,大量腐植酸沉降而酸度過高而不是用於種植;白泥炭位於最上層、腐植酸含量低價格也較便宜;褐泥炭則位於白泥炭層與黑泥炭層之間,是品質最優良的泥炭苔。另外需注意酸鹼度是否有經過調整,天然泥炭苔酸度往往達到PH4以下,市面上所售泥炭苔多屬酸鹼度已經過調整,只需選用酸鹼值適當者,但如果是未調整的天然泥炭苔則應加入苦土石灰或其他鹼性肥份調整酸鹼度到PH5~6之間才能適用於草莓種植。
- 天然土:即一般所說山土或田土。品質良好的天然土含有草莓生長不可或缺的豐富微量元素,以不含有害蟲卵與雜質的壤土為佳。
(判斷是否壤土的方法是:將一把濕潤的土握於手中捏緊,放手就散開不能結成團的屬於砂質土壤;放手後仍能結成團的,以食中兩指由中間切下會散開的就是壤土,只會被壓扁而不會散開的就是黏質土)。
市面上目前也有包裝出售草莓專用土,主要是以泥炭苔、椰纖加入石灰與基本肥份調整酸鹼度而成,如前所述於專業草莓業者搭配合成液肥使用是不錯的選擇,但有機種植與業餘者長時間種植容易發生微量元素缺乏的缺肥症。個人種植經驗多方面測試後則偏好以褐泥炭土(3~4份)、細椰纖土(1~2份)、天然土(2~3份)、基肥(2~3份)等分別以細篩網篩過後混和使用,種植期間只要配合一般有機肥料補充適度的氮磷鉀就不易有微量元素缺乏現象。若要效果更好,則可再加入適量火山石(或麥飯石)、苦土石灰(或蚵殼粉)、腐植酸粉等加強養分,配合上接種有抗病益菌的稻穀以增強質株抗病力就能長的頭好壯壯了。
開始種植
種植草莓當然不是挖一個洞埋進去就好,種植時須注意兩點:
- 深不埋心、淺不露根:草莓看似一叢葉子長在地上而沒有莖,其實只細看還是有一截短莖。短莖的上方才是一叢葉子,中心有一個生長點,當植株成熟且生長旺盛時莖部還會分裂成數個頭,每個頭上都有一叢葉子與一個生長點,開花結果時每個生長點都可獨立長出一串花而增加果實產量。短莖的下方會不斷長出新根,如果種植太淺導致新根露出土面而乾燥即會枯萎、種植太深將葉子基部或生長點埋入土裡就會導致腐爛,因此草莓種植的八字口訣就是:『深不埋心、淺不露根』,如果將根部與葉柄之間的莖部視為脖子,土壤最好埋到脖子中段為最佳。
- 方向性:由走莖無性生殖而來的草莓苗,會因當初走莖末端向上彎曲生苗而有一個弧度,走莖來的方向為後方、另一邊弧度的外側為前方,新的走莖與開花結果都往前方走,所以種植於花盆時應該靠在盆子邊緣、前方朝外,未來開花結果時果實才會垂掛在盆子外側避免接觸土壤而腐爛。地植時則應該將草莓種植於堆高的土畦邊緣,前方朝向下坡以利採收。
基本照顧:陽光、澆水、施肥與摘葉
種植地點除夏季高溫期外以全日照為首選,光線充足(非直曬者稱為漫射光)之處半日照也能生長良好,但開花結果量與果粒大小與日照多寡有絕對關係。夏季則以向東之半日照為首選,西向下午容易高溫應該避免,尤其夏季中午紫外線強烈、氣溫超過30℃生長與光合作用遲緩時都應該予以遮陰避免陽光直射。
草莓重水重肥,土壤須保持潮濕不可完全乾燥以免根部乾枯,但也要注意排水良好讓根部能夠充分呼吸。施肥則以『少量多餐』為原則,一次加入太多肥料則容易出現肥傷而導致由葉緣開始焦枯(出現此情況須以大量清水灌根稀釋急救),原則上每周至少施肥一次,每次施肥量如無把握可先少量添加、適生長情況逐步增加,如葉柄粗壯、葉片肥大即可維持等量。
有機種植草莓時生長所需肥份一般建議65%來自基肥(即種植前預先拌入土壤中之肥料),其餘35%來自追肥。種植初期以氮肥為主,促進植株生長旺盛。生長期間老葉會正常黃化應隨時摘除以免浪費水分及養分,同時可刺激新葉生長。現在台灣有許多品種在夏天也會開花結果,建議前期的花要剪掉以免浪費養分導致成長緩慢,等累積至七、八片葉子時頭好壯壯結的果才會更好,此時就可改施用磷鉀肥以促進開花結果。
收成:走莖接苗與開花結果
草莓原屬短日照開花植物,秋分過後、每天日照短於十小時開始進入花期。雖然近年台灣本土培育出的香水、蜜香等品種在夏季長日照下也會開花結果,但長日照期明顯走莖會較旺盛,短日照期則開花會較旺盛。
- 走莖接苗:原則上種植草莓應秉持『留子不留孫、留孫不留子』,也就是走莖與開花只則一,走莖期有開花應盡量剪除花序、開花期有走莖應儘量剪除走莖。就好像女人一邊懷孕一邊哺乳,雙重消耗體力負擔會很重一樣,同時走莖與開花往往造成新苗既長不好果實也營養不足。走莖末端開始長葉出現小苗時就可拿小盆裝土,以小水果叉或彎曲鐵絲壓住走莖將小苗固定,保持土壤潮濕就能長根茁壯。新苗長至3~4片葉子時可剪斷母株臍帶與子莖獨立成新株,或保留臍帶讓母株持續供應養分給持續新生出的走莖。
- 開花授粉:傳說草莓需要蜜蜂授粉,其實草莓為雌雄同花,自己即可授粉。如果細心觀察就可發現,正常的草莓果粒長大成熟時種子間的距離大約相同,也就是種子越多果粒就會越大。異花授粉時草莓的受精情況往往較好、果粒也會較大,沒有蜜蜂可拿乾燥的毛筆等在每朵盛開的花上沾幾下為人工授粉。另外開花授粉忌水分,下雨天開的花往往會結果失敗(不嫌麻煩的話可以搭棚或傘遮雨),澆水時也應避免澆到花而造成授粉失敗。
- 結果收成:常言說草莓族一碰就爛,草莓抗菌力弱容易感染,果實生長期間盡量避免沾水、觸碰而造成感染,感染時會造成腐爛(果腐病)、長白黴(白粉病)、黑黴(黑腐病)、灰黴(灰黴病),萬一發生應盡快摘除燒毀以避免疫情擴散。專業草莓園往往為了販售運輸需要,視不同草莓品種於八分或九分熟時先行採收以免還沒賣出就腐爛,自家種的草莓則可等待紅透至托葉處、草莓完全成熟時採收風味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