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植物澆水寶典

2022植物澆水寶典

〔前言:〕植物照護管理的八字真言:澆水要「暴飲暴食」、施肥宜「少量多餐」

澆水是種植的基本功課,但偏偏許多種植新手在第一課就敗給了澆水,偏偏又到處是一些不懂裝懂的傢伙,只要看到植物有問題就只會跳針「水太多」、「水太少」的胡說八道,搞到許多新手都向「父子騎驢」一樣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植物與水的關係】

世界上沒有怕水的植物!
世界上沒有怕水的植物!
世界上沒有怕水的植物!

水是生命的基礎,生命當初是從水裡演化出來的,經歷了許多演化上的突破才得以離開水世界到陸地生存,至今天文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看有沒有液態水。所以世界上沒有怕水的植物,這就像是界上沒有怕水的人、只有怕被淹死的人(不要扯上狂犬病造成的「恐水症」好嗎?)

對於植物來說,水有三大功能:

  • 生理運轉的基礎:
    從養分的輸送、生理運轉的各種化學反應都需要水才能進行
  • 光合作用的原料:
    植物行光合作用的過程就是將二氧化碳與水結合成所謂的「碳水化合物」來儲存能量,所以不僅沒有光照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沒有水也無法進行。
  • 支撐作用:
    植物除了木質化部分是靠堅硬木質纖維支撐外,綠色部位主要是靠水壓支撐、就像充氣玩具一樣,所以缺水時就會和消了氣的充氣玩具一樣出現萎軟現象。

〔註:〕許多人往往一看到植物有乾枯就誤以為是缺水,其實真正急性缺水狀況一定是整株萎軟而不會局部乾枯,就像充氣玩具氣壓消氣時會是整個軟塌而不會是只有一部分軟塌。如果是長期慢性缺水,則植物的自我保護一定是犧牲老葉就新葉、而且會先回收老葉養分,這時候出現的會是老葉先黃化後才乾枯落葉而不會是不規則的乾枯。

【澆水怎麼會出問題】 

  1. 植物的根需要呼吸空氣:
    一般植物的根不會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氧氣才能存活與生長,少數植物如蓮荷葉梗與地下莖具有孔穴可以將氧氣從葉面輸送往根部;紅樹林或落羽松等植物則會長出直立的呼吸根、就像人帶著呼吸管浮潛一樣。多數植物沒有特異功能就只能靠土壤中的空氣呼吸,如果土壤過於緻密透氣性不足,或是土壤中的空隙充滿水分(有如人被溼透的毛巾蓋住口鼻一樣)就會窒息而死亡。
  2. 真菌細菌更喜歡潮濕:
    人如果鞋襪長期潮濕容易引發香港腳或感染腐爛,這是真菌(黴菌)及細菌造成的而不是水造成的,真菌或細菌都偏愛潮濕的環境,如果土壤長期潮濕同樣容易引發真菌生長而發生感染,換句話說就是「植物長了香港腳」

〔註:〕所謂的爛根有兩種:
一種是活跟直接被病原菌感染、就像人身體因細菌感染長爛瘡而腐爛一樣;
另一種則是根先被悶死而腐爛、就像人的組織因凍傷或其他因素成為死肉後才腐爛一樣。

【水多一定會出問題嗎?】

1. 老天爺亂下雨為何不會水太多:
農園藝種植的所有植物原本都來自野外,在大自然的「物競天擇」下經歷千百萬年的考驗生存下來,老天爺下雨可不會按表操課,會怕水多而不能承受老天爺亂下雨的植物早就滅絕了、怎麼可能輪的到人類拿來種?
植物能夠承受老天爺亂下雨而不怕水太多的關鍵有三:
一是從天空穿過大氣層來到地面的雨水都帶有大量溶氧、植物的根部也能像魚類一樣直接吸收水中的溶氧,連續不斷的雨水就像不停流動的活水養魚一樣即使不打氣也不會缺氧;
二是土壤的排水透氣性,能讓過多的水排掉而讓空氣重新進入土壤的空隙中供植物呼吸;
三是微生物菌相的平衡,健康的自然環境中土壤都有大量與植物共生的益菌,這些益菌不能行光合作用得靠植物根部分泌養分餵養,為了保住食物來源也會協助植物對抗病原菌,所以即使長時間潮濕植物也不容易生病。

2. 水耕植物為何不會水太多:
同樣的,如果水太多植物會死,那水耕植物每天24小時根都在水中、就算氣霧耕也是隨時濕淋淋的,那植物怎麼可能會存活?關鍵在前面所說的植物也能吸收水中的溶氧,水耕的關鍵就是得保持水中溶氧充足,必要時得和養魚一樣打氣才能維持。

【正確的澆水方法】

1. 栽培介質的排水透氣性永遠是王道:
良好的栽培介質既要有良好的排水透氣性、也要有一定的保水能力,要能達成這兩個互相衝突的性能平衡就得靠所謂的「團粒結構」,藉由不同大小的粒度與纖維質來兼顧。細小的團粒與纖維間有細小的縫隙能形成毛細作用保住水分,小團粒構成的大團粒間則有大的空隙則水分無法停留而能保有空氣提供植物的根部呼吸。只要栽培介質團粒結構良好,過多的水分都會被排掉只保有適度的水分,怎麼可能會有水多水少這種事?
〔註1:〕很多人會直覺的以為在如黏土等黏膩的栽培介質中加入砂土就一定能增加排水透氣性。舉例如花生則很粗粒能透水透氣就像是砂粒,麻糬則性質黏膩不透水就像是黏土、如果只是在麻糬中加入花生,花生粒的間隙中都被麻糬填滿了還能透水透氣嗎?粒度夠大的砂礫間雖然有夠大的空隙能排水透氣、但砂粒本身沒有隙縫可形成毛細作用保水,黏土的縫隙則小到水進不去也出不來,兩者混和的結果反而是既不保水透氣、也沒有保水能力的最糟糕狀況。
(這就像流傳的蕭伯納故事,蕭伯納很有文才但長的很醜,有個美女看上他就說「如果我們兩個結婚,以後孩子像你一樣聰明、像我一樣漂亮豈不很好」,蕭伯納的回答是:「萬一孩子像你一樣笨、像我一樣醜怎麼辦?」

2. 有機種植要有健康的菌相才有健康的植物:
植物需要水分、但會引發植物生病的真菌與細菌也需要水分,許多專業的園藝栽培者面對成千上百的各種植物同時培育,根本不可能一一配合哪個得多久澆一次,往往一律是無差別整片一起澆水,為了避免病害感染大多用農藥來殺菌殺蟲,但這種方式反而會造成好壞菌通殺、植物也會失去共生益菌的保護而只能倚賴農藥。
有機種植的方式則和中醫一樣是「預防重於治療」,沒病就要保持健康而不是等生病再來治療。平常就要用益菌來協助植物對抗病害,這樣即使長期水多也不容易導致感染生病。

3. 「土乾再澆」讓根部有時間休息生長:
植物的根部角色就像是家裡的媽媽,煮飯做家事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全家人,植物的根部需要水分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供應花葉生長及光合作用,但得要休息吸收氧氣才能維持生理代謝及生長。只顧根部吸收水分而不讓它休息與生長,就像一味的怕家人捱餓而逼著媽媽不斷煮飯,沒得休息與充實自己一樣。
所以不善種者只會顧花葉,善種者則會顧根,在栽培介質有濕有乾下,濕的時候根部可以吸收水分支持花葉,乾的時候則不儘可呼吸生長,適度的乾燥反而會刺激植物的求生本能,讓根系長的更旺盛來維持足夠的吸水能力。

4.澆水要「暴飲暴食」幫土壤換氣:
在栽培介質排水透氣性良好的前提下,水分控制的關鍵不在每次澆多少、而是多久澆一次;每次澆水不僅要多、而且要大量快速灌到土壤表面淹水!這樣當花盆表面淹滿水時,栽培介質中原有的空氣會被迫從盆底排出,水下洩後則會重新由上方導入新的空氣,這樣每次澆水都是在幫土壤換氣,讓根部有新鮮空氣可以呼吸順暢而更健康。


【結論】

所以「水太多」這種說法只是對種植一知半解的胡說八道、而所謂的「控水」更是只知治標不知治本的作法。在栽培介質排水透氣性良好、菌相健康以及正確的方式下澆水就不容易出問題;反之即使費盡心思講究控水還是可能發生感染,遇上老天爺多下幾天雨豈不更是前功盡棄?

【後記:有些植物為何會難養?】

先想一點:企鵝在台灣好養嗎?但把台灣人和企鵝一起丟在南極則哪個會比較難養?

前面所說的:所有的植物原本都歷經千百萬年的「物競天擇」演化而適應了一定的環境,如果真有難養的早就絕種了。所謂難養的植物大多來自氣溫較涼冷的溫帶、或較乾燥的地區,這些環境病蟲害相對較少,自然也沒演化出相對應的抵抗力,來到溫暖潮濕、病蟲害相對較多的亞熱帶地區自然就容易發生感染,只要能做好病蟲害的預防維護自然就好養,否則就很容易莫名其妙的死亡而讓不懂的人覺得難養。

這就像有些人是天生免疫力強的「天公仔囝」,只要吃飯喝水就會長大而從不生病、或就算生了病也會自己康復;有些人則是天生免疫力弱的「藥罐子」,如果沒小心避免感染就會動不動生病、不治療就可能夭折。

(換個角度想,有些地區像印度的環境病蟲害比台灣還多,台灣人到了這些地方會好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