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知多少 – 如何挑選與使用緩效肥

肥料知多少 – 如何挑選與使用緩效肥

緩效肥又稱「緩釋肥」、「控釋肥」,顧名思義就是將高濃度化肥包裹在特殊的高分子外殼中,每次澆水都會適量溶出少許而達到長期穩定供應肥料的效果。

對草莓這種「既重肥又怕肥傷害」,需要「薄肥勤施」、或白話一點就是「少量多餐」的龜毛植物,緩效肥不失為做不到「勤施」懶人、或是搞不清楚氮磷鉀鈣鎂硫啥米碗糕新手的好選擇。但市面上越來越流行、也越來越五花八門的緩效肥,在挑選與使用上還是有學問的。

【如何挑選緩效肥】

  1. 除了氮磷鉀比例符合植物需求外,還得注意微量元素。
    緩效肥既然是懶人肥,最理想的情況還是要能「施後不理」。如果只是含有基本的氮磷鉀而缺乏微量元素,種植期間還得傷腦筋複雜的微量元素問題,那樣使用緩效肥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目前市面上的緩釋肥廠牌,除了奧斯魔肥(Osmocote)是全面添加完整的微量元素、且通過對微量元素較敏感的草莓測試OK外,其餘都只有標示「TE」的才有配置完整的微量元素。
    但奧斯魔肥也有不足之處,一是目前沒有高磷鉀成分,所以開花結果期需要移除另用高磷鉀肥;二是最短效的也長達三個月,例如草莓生長期只有1~2個月,所以開花結果期就得移除另外使用高磷鉀肥,這時候可以考慮使用肥料袋以方便到期時移除。
  2. 緩釋肥的效期:
    緩釋肥的效期理論上代表了平均釋放的時間,但還是會受到氣溫影響,氣溫高時釋放速度會稍快、氣溫低時釋放速度會稍慢,也就是夏季的效期會比較短、冬季的效期會比較長,挑選時要先注意一下釋放速度與溫度的關係。
    在效期的挑選上要配合植物的生長特性,許多植物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營養需求。短期作物如葉菜類可以一種高氮肥從苗期使用到收成(高麗菜除外),效期最好是剛好與種植期相同,例如種植三個月可收成的,三個月有效期的緩釋肥就能一肥到底。另外如多年生的室內植物長年都以高氮肥為主,適合使用效期最長的一年只要添加一、二次就夠了。多年生的果樹例如一年的開花結果期是三個月,就可以使用效期九個月的氮磷鉀均衡肥(或氮肥稍高)做為平時養護、開花結果期則另以高磷鉀肥為主。

【緩釋肥的效期計算】

理論上緩釋肥應該是從頭到尾的肥份釋放都均勻一致,但實際上會隨著廠商的製作技術與品質而有變化,所以挑選時要特別注意是否肥份是放過慢而成長不良、或釋放過快造成肥傷。

在肥份均勻釋放的前提下,緩釋肥的需求量公式為:
《養分濃度》×《每次澆水量》×《釋放期》÷《總肥份百分比》
以奧斯魔肥691為例,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6%、9%、11%,釋放期為90天而言,氮磷鉀的含量總和為( 16%+9%+11%=36% ),如果植物的最佳養份需求濃度為120ppm、以十吋盆為例每次澆水1000cc,則:
《120ppm》×《1000cc》×《90天》÷《36%》 = 30g

看到這裡如果頭暈了,沒關係,有句電影台詞說「就算自己不知道log也能活得好好的」,忘掉數學直接看廠商的標示(通常會比較保守一點以防使用者自己另外添加補品、或是栽培介質中已經有一些肥分寸在)。如上例的奧斯魔肥691三個月期建議的用量為 2g/公升,則一下表查出十寸(一尺)盆的容量約為13公升,則:《2g/公升》×《13公升》= 26g,這樣就簡單多了。

花盆的實際尺寸並無統一標準,會隨各廠商的設計而有差異,本資料僅供參考,精確植還是要根據 《花盆的上下內竟面積平均值》× 《容土高度》來計算最準確。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點,從上面可以看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點,從上面可以看出:在每天是放量都一樣的前提下,效期越長的用量越多,例如同樣的花盆與植物,使用效期270天的,用量應該是效期90天的三倍,而不是不管效期長短都是一樣的量。這就像如果每天吃的米量固定,能夠支撐270天的米桶容量應該是支撐90天的三倍量,應該不會很難懂吧?

【使用緩釋肥應注意事項】

  1. 建議配合有機基肥使用:
    一再強調的一個觀念是:化肥不是對植物有害,植物沒有嘴巴與腸胃,就算是使用有機肥也必須分解成簡單的化學分子才能吸收,所以使用有機肥與使用化肥最後的結果對植物來說都是一樣的。
    在大自然中植物所以能夠千百萬年來欣欣向榮,主要靠的是「平衡」,包含了益蟲與害蟲的平衡、益菌與害菌的平衡,這就像人類腸胃中也有各種共生益菌、少了這些益菌就會腹瀉、甚至無法存活,植物也必須靠土壤中的共生益菌維持健康與良好的營養吸收。而:

    一再強調的一個觀念是:化肥不是對植物有害,植物沒有嘴巴與腸胃,就算是使用有機肥也必須分解成簡單的化學分子才能吸收,所以使用有機肥與使用化肥最後的結果對植物來說都是一樣的。
    在大自然中植物所以能夠千百萬年來欣欣向榮,主要靠的是「平衡」,包含了益蟲與害蟲的平衡、益菌與害菌的平衡,這就像人類腸胃中也有各種共生益菌、少了這些益菌就會腹瀉、甚至無法存活,植物也必須靠土壤中的共生益菌維持健康與良好的營養吸收。而:
    土壤中的益菌不能行光合作用,只能靠分解有機質為生,同時在分解有機質的過程中也將分解出的各種有機無機養分提供植物吸收。
    所以使用化肥最大的問題不是化肥本身,而是單純使用化肥下土壤中的益菌最終都會餓死,一來造成植物失去益菌保護而出現各種病蟲害、接著就必須使用農藥毒殺;二來是少了益菌協助分解肥份,植物吸收化肥的效能越來越低、造成化肥超量使用的惡性循環。所以即使是使用慣行農法的農民,往往也會在兩期作物間翻耕土壤時先加入有機基肥(堆肥),與其說是養地其實是在養菌,這樣耕做的效果才能最好。
    緩效肥既是一種化肥,無法供應土壤中的益菌所需,栽培介質建議事先加入一定量的有機基肥來供應益菌所需,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種植效果。
  2. 益菌發酵液的穩定供應:
    定期使用益菌發酵液,除了可以確保土壤菌相的健康外,良好的發酵液配方中也含有適量的有機養分可以持續提供益菌生長繁衍所需,這樣才能持續維持效果。
  3. 微量元素的補充:
    優質的緩效肥中雖然已包含了適量的微量元素,但不同的植物對微量元素的需求還是有所差異,少了會有所不足、多了就成為重金屬毒害植物。在上述的益菌發酵液中最好也包含了充足的微量元素配方,除了可補不足外,益菌往往也具有調節植物微量元素吸收的效果而不會過量造成中毒。


    優質的緩效肥中雖然已包含了適量的微量元素,但不同的植物對微量元素的需求還是有所差異,少了會有所不足、多了就成為重金屬毒害植物。在上述的益菌發酵液中最好也包含了充足的微量元素配方,除了可補不足外,益菌往往也具有調節植物微量元素吸收的效果而不會過量造成中毒。

    P.S. 不同廠牌的緩效肥價格也許相差很大,但考量使用量只有數十克、有效期限又往往長達數個月以上,緩效肥的性價比還是很高的,建議不要為了省錢使用劣質產品而製造出一大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