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種植澆水的三層境界

禪宗修行有三層境界:剛開始時懵懵懂懂「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修行後一知半解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大澈大悟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種植澆水同樣也有三層境界,第一個境界是懵懵懂懂「亂澆」、第二個境界是「規規矩矩照書澆」、最高境界則是和老天爺亂下雨一樣「隨心所欲亂澆」。

【境界一:不懂種植亂澆】

一開始種植時或怕植物乾死、不斷澆水造成植物被活活「淹死」;或不知要澆水導致植物活活「乾死」,成為多澆少澆怎麼澆植物就怎麼死的「黑手指」;

【境界二:土乾再澆、小心翼翼控水】

聽多了「植物怕水」、「水太多爛根」的一知半解胡說八道,於是什麼「花盆變輕再澆」、「手指插入土一截感覺乾了再澆」、甚至連土壤濕度計等等各種招式紛紛出籠,小心翼翼的「控水」終於不再「澆死」了;

【「行深波若波羅密多」:從自然生態中大澈大悟】

  1. 「大自然生態」永遠是種植的無上導師:
    所有的植物都來自大自然,遠在人類出現地球之前就能自己繁衍生生不息,歷經了「適者生存」的考驗,如果老天爺下雨澆水從來都不照規矩亂澆,為何我們種在家裡悉心呵護卻得小心翼翼「控水」才不會被澆死?
  2. 特定植物為何只會生長在特定環境?
    在大自然中特定植物只會生長在特定地區,甚至在同一地區的不同位置就會有不同的植物分布,這除了氣候與日照等條件的不同外,「土壤是植物的『根本』」也是重要的關鍵。不同地點的土壤性質不同、能適應生長的植物也就不同,就像養不同動物需要不同的飼料一樣,許多種植新手往往是搞不清楚夯不啷噹的亂用土,植物無法適應生長就一股腦地栽贓給澆水問題。
    〔註:如果是養動物沒搞懂哪種動物該用哪種飼料,拿草料為獅子、拿肉餵兔子,養得要死不活還懷疑是水喝太多還是喝太少,這不是很荒謬可笑嗎?〕
  3. 絕大多數的問題來自病蟲害、不要只會栽贓給澆水:
    在從前科學與醫藥不普遍的「愚民」時代,人們往往把生病推給鬼神而祈求巫醫作法與香灰符水治病,但現在明明已經是21世紀,許多人遇到種植偏偏還是不懂植物會有病蟲害,遇到問題都只會栽贓給澆水不當。
    大自然生態的基本規則是藉著「一物剋一物」來保持平衡,只要有植物就會有病蟲害等天敵來抑制其數量,否則就如小花蔓澤蘭在台灣沒有天敵而氾濫成災成為「綠癌」。許多病原菌的孢子極為細小能像粉塵一樣隨風到處飄散不可能避免,而絕大多數植物之所以能歷經千百萬年而存活下來就是因為能適應「原生地」的氣候環境與對抗病蟲害,當我們把植物從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植物都搬到亞熱帶海島型氣候的台灣面對本地不同的病蟲害時植物當然會無法適應對抗,許多人都是對植物生態與病蟲害無知看不懂而只會栽贓給水澆太多或太少。

〔註:從這點來說,觀察大自然中的生態就能知道不同植物的環境適應能力與「好不好養」,例如台灣的高山遍佈松杉柏等各種針葉林木,但絕大多數都不會出現在低海拔地區,這不會是千百萬年來種子都沒機會散佈到低海拔地區,而是無法對抗低海拔的大量病蟲害而活不下來;其實不只是植物、動物也是一樣,企鵝只出現在南極就是因為只能適應當地的環境氣候、來到亞熱帶台灣就會無法適應而難養,反過來說如果把人和企鵝一起丟在南極時你說哪個會比較難養?〕

【「照見五蘊皆空:破除種植的業障】

「業」之所以會成「障」,是因為會遮蔽我們的「本性」與「般若(智慧)」、阻礙我們看到事物的本質而陷入迷思,同樣如果不搞懂種植的科學知識與原理、只會聽信一堆以訛傳訛的謠言或不懂裝懂的胡說八道,也會造成許多人的「知障」而搞不懂如何種植。

  1. 植物的乾枯並非只會來自缺水:
    人受寒傷風會發燒、但反過來說發燒的原因很多並非只有穿的不夠保暖、大多數其實都是疾病造成;同樣植物缺水會乾枯,但反過來說乾枯往往不是缺水造成的、大多數的乾枯都是病蟲害造成細胞死亡才乾枯,也就是死掉後才成為「乾屍」。
  2. 世界上沒有怕水的植物:
    水是地球上生命形成的最基本條件,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水,所以不僅不會有怕水的植物、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可能「怕水」!
    人也不會「怕水」而不敢喝太多水、會怕的是被水淹死!同樣植物根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吸收水分養分供養枝葉,但也需要呼吸空氣才能存活,怕的也是被悶死。
  3. 絕大多數病原菌也偏好潮濕:
    引發植物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細菌、病毒三大類,其他還有菌質體、寄生性藻類(藻斑病)等等,除了病毒是透過蟲害傳染之外,其餘的都偏好潮濕環境。所以就像是人的鞋襪長期潮濕會造成真菌滋長而感染香港腳、但不能說香港腳是「腳洗太多」造成的,同樣土壤長期潮濕也容易引發植物被真菌或細菌等感染而生病,但不能似是而非的說成是「水太多」。

【「照書養」的澆水方式:「土乾再澆」與「暴飲暴食」】

俗話說新手爸媽第一個孩子「照書養」、成了老手第二個孩子「照豬養」,新手澆水的兩個基本原則:

  1. 土乾再澆:
    「根本」這個詞說的就是「根」乃植物的「本」,但新手只會「看熱鬧」往往只知顧枝葉、老手「看門道」顧的是根,植物根系健壯就像人的腸胃健康吸收良好自然就會生長良好。對植物的根來說,吸收水分養分只是「工作」,工作之餘也得休息才能呼吸生長。此外,就像小孩子過度呵護會養成「媽寶」,植物的根系原本會找水找肥,水分或營養不足時會刺激根系生長,土壤一直潮濕反而會「寵壞」植物而導致根系發展遲緩。
    「土乾再澆」的另一個考量則是會引發植物生病的真菌細菌比植物更不耐旱,在土壤乾燥到真菌細菌被抑制之後、而植物還沒乾枯缺水之前就是最佳的澆水時機。
    至於該多久澆一次?能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定又是不懂裝懂在胡說八道!花盆的容土量與植物枝葉的比例、氣溫與濕度的高低、南部北部氣候差異、甚至擺放位置日照不同都會造成變化,不可能會有一個標準答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植物,如果澆水一次三天後開始出現缺水則兩天澆一次、如果上午澆水下午就出現缺水那就得在中午補澆一次。
    〔註:植物的根系生長空間決定於花盆的容土空間有多少,容土量乘上保水率就是每次澆水時能容納的水有多少,而植物的枝葉越茂盛則水分的散失消耗就越多,所以如果覺得一天要澆好幾次水很麻煩,那其實代表花盆太小、枝葉太茂盛,要不就換大盆、要不就修剪枝葉以減少水分消耗。〕
  2. 澆水要「暴飲暴食」、施肥要「少量多餐」:
    一次施肥太多往往會造成營養鹽濃度過高、也就是「滲透壓」過高而造成植物細胞脫水死亡,這和拿糖或鹽醃漬植物時會造成脫水的道理是一樣的。換個說法就像嬰兒奶粉的沖泡濃度是一定的,如果因為吃不飽就多加幾匙會造成無法消化而腹瀉,正確的作法是縮短餵食的間隔時間。
    澆水則和施肥相反,一次澆透讓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足夠的水分支撐枝葉消耗,間隔時間長則植物的根系就能有更多的休息來呼吸與生長。這就像人的工作效率高、一次做完更多的工作就能有更長的時間休息與休閒充電。
    此外澆水的方式要「乾脆」,在栽培介質排水透氣正常的前提下快速大量澆到土壤表面淹滿水,這樣在水分覆蓋土壤表面開始往下排洩時,土壤中原有的空氣無處可跑會被水游盆底逼出,當水流下後則會重新帶入新空氣,等於是每次澆水都在幫土壤換氣,讓根系能呼吸順暢而能更健壯!

【最高境界:隨心所欲不逾矩】

種植的基礎是自然科學,懂了原理就能變化運用,就像武俠小說中高手領悟了新法招式就能隨時變化創造,既然澆水會引發問題的關鍵原因是「植物的根系需要呼吸」與「潮濕會引起病原菌感染」,只要能化解這兩個關鍵就不會有澆水問題:

  1. 土壤的排水透氣性是關鍵前提:
    土壤最重要的兩個物理性質就是「保水性」與「排水透氣性」,「保水性」讓土壤保有充足的水分供植物吸收,而「排水透氣性」則是讓土壤能排除過多水分而有適當的空隙能讓空氣流通來提供根系呼吸所需,要同時滿足這兩個衝突的條件就決定於土壤的「團粒結構」。
    土壤並非單純的單一物質,而是由各種不同成分組成的極複雜物質,所以性質千變萬化各地都有不同。在不同放大倍率的顯微鏡下,優質的土壤是由許多細小粒子組成小團粒、小團粒再組合成大團粒,小團粒中的細小縫隙可形成「毛細作用」而吸收水分,大團力間則空隙過大「毛細作用」無法形成而能有透氣性。
    所以只要栽培介質的物理結構良好,無論如何大量澆水、過多的水分都能被排出而保有適當的空隙可讓空氣流通,怎麼可能會有「水太多」、「太濕」這種無厘頭的問題?
    〔註:許多對土壤基本知識不甚了了、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聽到「排水透氣」的未經思考反應就是要在栽培介質中加入「沙土」,這一來其實砂粒說穿了就是極細小的石頭,本身無法保水,砂粒夠細固然能形成毛細作用保存水分,但全都是這種砂粒等於讓栽培介質形成一個「超大團粒」而在澆水後只有保水性無透氣性,砂粒大間隙就大、無法形成毛細作用就只有排水透氣性而無保水性;二來如果將砂粒混和其他介質,空隙一旦被填滿、就像花生粒間塞滿了麻糬怎麼能有透氣性?三來前面所說的「大自然生態永遠是種植的無上導師」,只要觀察大自然就會發現沙地往往是生態最貧脊的環境,既然大自然中絕大多數植物都無法在沙地上生長了,怎麼會想在花盆中把植物種在沙裡?〕
  2. 師法大自然提高植物的抗病力:
    首先,動物有免疫系統來對抗病菌的入侵,植物對病蟲害也不是只有默默被欺壓而已,植物雖然沒有免疫系統,但會產生各種抗病抗蟲的化學物質,許多植物帶有生物鹼之類的毒素就是這樣來的。但植物製造要能抗病蟲害物質得要先有充足的微量元素,換句話說微量元素充足是植物本身能對抗病蟲害的重要關鍵,這是許多人在植物營養上的盲點;
    其次,人的免疫力可以靠疫苗等刺激來提升強化,植物也會藉由特定化學物質感受到病蟲害的威脅而增加抗病蟲害物質來自我保護,例如亞磷酸、甲殼素等都屬於這類的警示物質;
    第三是要建立健康的「菌相」、也就是微生物生態。前面說的,大自然生態的基本規則是藉著「一物剋一物」來保持平衡,有植物就會有病蟲害,但同時也會有益蟲克制害蟲、益菌克制害菌,所以在大自然中植物並不是孤立無援單打獨鬥,而是有許多保鑣護衛共同「對抗壞人」。但是在人工種植的環境中往往缺乏這樣的微生物生態而必須重新建立與維護,這樣就算土壤長期潮濕下病原菌也不容易趁虛而入。

結論:在排水透氣性良好下,栽培介質的保水能力有限,澆再多的水都會被排出而不可能有「水太多」這回事;而環境中如果「菌相」健康、有大量的益菌在保護植物,就像街道上布滿警察則壞人就無法趁虛而入,綜合以上這兩點則澆水就能像老天爺「隨心所欲」任意下雨也不會有問題。

【延伸思考:免澆水懶人盆是個好設計嗎?】

在自己也擁有許多發明、對發明界了解甚深之下,所看到的許多的「發明家」其實都只是「夢想家」,缺乏專業素養而只會不著邊際的突發奇想,所以世界上的發明雖然多如牛毛但絕大多數都是「烏龍發明」。

就像網路上遇到有種植問題時,許多人回答前往往不會先查證、甚至不會去看先前已有大量精闢正確的回答而自顧自的不懂裝懂繼續提出各種荒唐的回應。所謂的「免澆水」、「懶人盆」從幾十年前就一直都有,但之所以會被埋沒或淘汰一定是有其根本問題存在,但許多孤陋寡聞又愛異想天開的人每隔幾年就會自以為「發現新大陸」而再度「發明」出來。〔註: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其實美洲原住民早已在那裏居住了超過萬年。〕

在看完本文之後,你覺得這些「免澆水」、「懶人盆」符合科學嗎?會有什麼潛在問題?

【解盲:老天爺連續下雨時野外的植物怎麼不會都被「淹死」?】

反問一個問題:魚養在魚缸裡需要打氣才不會缺氧而死,那溪流裡的魚怎麼不需要打氣?答案很簡單:魚缸裡的水是「死水」,水中溶氧在魚的呼吸會消耗殆盡;但溪流的水是「活水」,不斷的有新的水帶來新的溶氧,所以不需要人工打氣也不會淹死。

同樣的,老天爺下雨的水也是「活水」,充滿了從高空落到地面過程所吸收的溶氧,而植物的根也能像魚一樣吸收的溶氧,只要土壤能不斷排水、新的雨水不斷注入下氧氣不會耗盡則植物的根系就不會窒息而被「淹死」。但如果土壤排水不佳、無法排水而積水就成了「死水」,則時間一久植物的根系照樣會被「淹死」。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