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蟲與黴菌對植物有害嗎?

土壤的蟲與黴菌對植物有害嗎? post thumbnail image

【蟲與菌也有分「食性」】

動物有分肉食性、草食性與腐食性,例如獅子是肉食性的,從牙齒構造、腸胃系統到生理特性都只能適應肉食,即使快餓死了也不會去吃植物,而就算硬吞了也無法消化吸收;而草食性的牛羊即使想要捕獵其他動物來吃也做不到;腐蝕性的禿鷹則通常只會吃死屍而不會去攻擊活的動物。

蟲子也是動物,同樣分為肉食性、植食性、腐食性,肉食性的蟲或靠著捕食其他蟲類維生、這也是所謂的「益蟲」;或靠著偷襲人畜如蚊子、牛虻等,這些都不會也無法對植物造成危害。

在「菌」類部分則可分為寄生性、腐生性與共生性,

【無蟲無菌的土壤才需要擔心】

  1. 腐生性菌種是土壤養分循環、生生不息的關鍵:
    動物有腸胃與消化系統,吃下去的食物經由各種酵素消化分解成微小的簡單的小分子後才能吸收,然而植物沒有消化系統、但根部同樣只能吸收簡單的微小分子,此時土壤中的蟲與菌就扮演著關鍵的「消化」功能。有機肥中的動植物成分都是複雜的結構、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也都是植物無法吸收也不需要的大分子,而「腐生性」的菌類無法行光合作用,必須像動物依樣靠分解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得到能量,其中植物所需的氮磷鉀鈣鎂硫鐵銅鋅錳鉬氯硼等13種植物必需的營養素才能以植物所能吸收的小分子型態被釋放出來。例如蛋白質與胺基酸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所含的氮素才能以植物能吸收的硝酸鹽或銨鹽的形式釋放出來;葉綠素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其中所含的鎂才能被釋放出來等等。
  2. 共生益菌是植物健康的關鍵:
    植物在大自然中能經歷千百萬年的演化而生存至今,關鍵就在「生態平衡」,除了肉眼可見的益蟲獵捕害蟲維持平衡外、還有蜂蝶等協助傳播花粉繁殖。而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平衡」更重要,許多無法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需要靠仰賴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餵養,同時也會反過來協助植物吸收養分、對抗寄生性害菌的侵害,就好像人類與牛馬貓狗等的互相依賴關係一樣,如果沒有了益蟲益菌反而是讓植物獨自暴露在各種寄生性害蟲害菌的侵害下而更容易有問題。
    (註:土壤中許多與植物共生的益菌對人畜其實也是有益的、甚至在維持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除了較為大眾所知的酵母菌類、乳酸菌類之外,例如健康食品中的可爾必思就是以枯草桿菌發酵而成;近年來蕈狀芽孢桿菌、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等也被應用於養殖業的飼料添加以增進健康強化抵抗力以減少藥物使用;中國科學院更有動物實驗證實食用蕈狀芽孢桿菌的小白鼠比起未食用的更能忍受輻射侵害而抑制癌症的發生。此外如發酵穀類酒用的酒麴、發酵醬油與豆類的豆麴、近年來盛行的健康食品紅麴等也都是從土壤中找出來的真菌類。)

【絕大多數的蟲與菌都來自空氣】

  1. 寄生性的蟲與菌需要有「宿主」才能存活:
    人在沒得吃喝的情況下活不了幾天,絕大多數包含蟲類在內的「動物」與也是一樣、就算是蟲卵大多也無法長期維持不孵化而存活;許多菌類的孢子雖然能在休眠狀態下存活很久,但這些孢子大多能透過空氣飛揚四處飄散反而不需要透過土壤的傳播。所以寄生性的蟲或菌都只會「巴」著植物絕不分開,一旦不慎落入土中而離開「宿主」而時就會像現代人落難於荒野中一樣開始處在沒有食物的饑餓狀態,能存活的時間通常都很有限而無法真正造成危害。
    (註:許多人都直覺的認為土壤很「髒」,其實健康自然狀態下的土壤未必比超市貨架上的食品「髒」,這些除了蔬果的農藥與養殖禽畜的藥物殘留、非蔬果類的製造食品則往往添加了多達數十種以上的化學添加物,對健康危害的程度更需要擔憂。真正會髒的其實是受到人為汙染的土地而非自然健康生態下的土壤,只要看看在山野自然環境下到處亂跑的小孩健康狀況是否會比都市環境生長的小孩差就知道了。)
  2. 不要小看蟲與菌的傳播能力:
    人類在生物的演化史上之所以能夠獨佔優勢,靠的是智力,在身體素質與本能上反而可以說是所有生物中吊車尾的,所以不要以人類的角度來小看蟲與菌的傳播繁殖能力,它們之所以能在地球上演化生存、傳播繁衍千百萬年,其散步能力都不是區區土壤所能限制的。例如蚜蟲、粉蝨與薊馬等的成蟲有翅膀能到處飛;螨類隨然不能飛、但它們是蜘蛛的近親,同樣能吐絲形成像熱氣球一樣隨風翱翔,不只能高達數千公尺高空都可能發現,科學家還在太平洋剛從海底剛冒出來的新生火山島上發現它們是第一個到達的生物,如果只是靠著簡單的想像力而只會在土壤上做文章,在植物的病蟲害防治上只會徒勞無功。
    此外有些病原菌如病毒類的在離開寄主身體後只能短時間存活,不僅無法透過土壤傳播、連藉由空氣傳送都很有限,但是卻能像蚊子到處叮人傳染登革熱一樣,透過到處飛的粉蝨、蚜蟲等攜帶而四處擴散,此時與其只會在土壤中鑽牛角尖、還不如做好蟲害的防治還比較重要。
    (註:常有人自認為住在建築的高樓層而懷疑蟲害怎麼來的,其實只要看外表脆弱的蝴蝶就好,紫斑蝶能在台灣南北翻山越嶺遷徙、青斑蝶更是能從日本到東南亞飄洋過海一次遷徙達數千公里,乘風飛行下區區幾十層樓對它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3. 真正只能靠土壤傳播的病蟲害反而很少發生:
    藉由土壤傳播的病蟲害不是沒有、但大多很有限,例如一生都只能以蠕蟲形態存在的根瘤線蟲、葉芽線蟲等線蟲類,或細菌類的青枯病菌等,但只要簡單想像在土壤中奮力鑽行的場景、在比較空中自由翱翔或隨風飄送的場面,就應該知道真只能正靠土壤傳播的蟲菌其擴散力其實很有限。
    (註:青枯病菌可以藉著水流漂送傳播,但只要根據「水往下流」的簡單原理,將容易感染的如草莓、茄科類辣椒與番茄等種植在較高處或高畦就能很容易避開。)
  4. 生態豐富的健康土壤更能夠抑制有害的蟲與菌:
    如果拿健康的土壤到顯微鏡下觀察就會發現其中的生態其實很豐富的,數量最多最普遍的是土壤的腐生性螨類,這些螨類在土壤中最重要的「分解者」,除了能幫忙分解有機質循環養分外,有些還是以真菌為食物而能減少病害的發生;而基於大自然「一物剋一物」的基本生態平衡原理,土壤中也有許多肉食性螨類捕食這些腐生性螨累而維持平衡(就像有了草食性動物就會出現肉食性動物而抑制數量維持平衡一樣),有些寄生性螨類的寄主則是昆蟲,反而還有抑制害蟲數量的效果。
    (註:其實不只是土壤,人的身體內外也有各種肉眼看不到的共生小蟲與菌,其細胞的數量總加起來甚至還比人本身的細胞還多,所以有科學家戲稱在我們身上自己的細胞反而是少數族群,而這些蟲菌對人體的健康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真正無蟲無菌下人反而很難健康存活。)

【如何判斷土壤中的蟲與菌是否對植物有害?】

如同上面所說的:現代人獨自在荒野沒得吃喝無法存活,寄生植物的蟲或菌也不會隨便離開植物(食物)到處亂晃,所以只要是對植物有害的蟲或菌通常都只會出現在植物身上而不會遠離植物存在土壤中。例如土壤中的根螨、根粉介等都只會緊黏著植物的根;真菌性的白絹病也是緊貼植物靠近土面的莖桿上;土壤中的白紋羽病(真菌性)只會沿著植物的根分布。至於分散在土壤中的,如常見的黏菌、孢子青藍色的青黴菌(常見於橘子皮上)、灰綠色的木黴菌,略帶乳白的蕈狀芽孢桿菌、枯草色的枯草桿菌,此外還有最常見呈現常常白毛狀的毛黴菌等,這些散布在土壤中的基本上對植物都是無害的。
(註:土壤中常會冒出菇蕈類也是許多不熟悉的人會擔心的。其實菇蕈類也是真菌的一種,它們真正的本體是佈滿土中所謂的「菌絲」,生長成熟後冒出土面的菇體只是所謂的「子實體」、有如高等植物的開花結果,所以植物要有事早就發生了、就算該擔心等到菇體冒出土面早已來不及;二來這類真菌都是腐生性的,只對植物的「屍體」有興趣而不會影響活生生的植物。至於野生菇蕈類大多數都有毒,其毒性也只存在子實體內用於自保不會被吃掉,除了有些孢子如粉塵飛揚會引發體質不佳的人過敏外,基本上只要不吃它就「井水不犯河水」,其毒性更不會擴散汙染到土壤與植物而影響人體健康。)

【什麼狀況需要對土壤「殺蟲殺菌」?】

看完上面落落長的一大堆說明後,其實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沒事就愛「想空想縫」用各種方式拿土壤整冤枉殺蟲殺菌,其實只是「脫了褲子放屁」,除非是要將植物隔離於無菌室中、否則對絕大多數經由空氣傳播的病蟲害來說毫無助益,反而還會殺光土壤中的益蟲益菌而更容易引起問題。
只有在出現以土壤傳播為主的病蟲害時,如青枯病菌引起的青枯病、鐮孢菌引起的凋萎病、大麗輪枝菌引起的黃萎病,以及上面有提到的白絹病、白紋羽病等,或是根瘤線蟲、根螨等土壤性蟲害才需要。然而這些病蟲害既然是經由土壤傳播的,除了在土地上的擴散性不強、在隔離獨立的花盆中更不容易憑空出現,所以除非是買到不良賣家的帶原植株外一般會遇上的機會其實少之又少。

【後記:小心來源不名的種子帶有病毒】

種植上真正該小心的反而是來源不明的種子,上面文中提到了病毒離開宿主就無法長時間存活、透過昆蟲叮咬傳播是最主要的方式。但病毒感染後能在植物體內四處擴散,在人為的「造孽」下種子其實也成了其另一個傳播方式:植物只要一感染病毒,即使後續能順利開花結果,結成的種子內也會帶有病毒潛伏,不僅在成長一段時間後才會發作出來、一但發作則無論慣行或有機種植基本上都無藥可救,而且會經由蟲害擴散成為附近地區的新感染源,在農田裡很容易造成整個區域的相關作物全軍覆沒,所以慎選可靠來源的無毒種子很重要!

1 thought on “土壤的蟲與黴菌對植物有害嗎?”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