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高麗菜(甘藍)

如何種植高麗菜(甘藍) post thumbnail image
圖一:誰說有機種植的高麗菜就一定要被蟲「吃好啃光」?田間有機種植的高麗菜在《廣效防蟲抗病液》的加持下幾乎看不到病蟲害

高麗菜(甘藍)在台灣可說是最受歡迎也最重要的一種蔬菜,所以也是種植量最大的一種。一般的種植到收成約在75~90天之間,對家庭種植來說,種植超過2個月只收成一次CP質實在不高、加上照護上比萵苣類稍麻煩,所以有興趣的人比較少,不過菜球收成時特別有成就感,所以也是有一票忠實粉絲。

【基本特性】

  1. 高麗菜的正名是甘藍,屬於十字花科蕓薹屬,原生於地中海沿岸的溫帶區域,來到亞熱帶氣候的台灣自然就會喜熱怕冷,所以主要的種植季節反而是在冬季,夏季不是不能種植,只不過氣溫高一來病蟲害也多難照顧;二來高溫不利於養分儲存長不好、纖維粗硬又無味;三四來容易開花(高麗菜開花時菜球往往會爆裂而從中長出長長的花梗)。
  2. 高麗菜在菜球外攤開的葉子稱為「營養葉」,也就是負責行光合作用、提供養分給菜球儲存的葉片。一般植物的葉子長成後就不會再增大,而高麗菜的營養葉只要養分充足可持續生長而越來越大。
  3. 高麗菜原生溫帶的夏季成長期光照時間長,是重肥重光照的作物,生長的大小幾乎就是與光照亮及施肥量成正比,光飽和點高達50,000 lux(光飽和點就是植物能吸收的最大光量、也可說是植物對光照度的「最大食量」,一般植物大多在30,000 lux左右),種植環境如光照不足甚至只會徒長增高不包心而被戲稱為「種成了芥藍菜」。
  4. 高麗菜的成長期可分三個階段:
    苗期(幼年期):從發芽到快速成長期之前;
    快速成長期(青春期):營養葉快速增大及增多的關鍵時期;
    包心期(成熟期):貝殼狀的葉片開始出現並逐漸累積包成菜球。

【培育與基本種植照護】

  1. 種子育苗:
    十字花科蔬菜大多屬一年生植物(少數如羽衣甘藍、抱子甘藍等為二年生),培育上一律都是用種子育苗,健康的種子通常只要3~5日就會發芽且發芽率很高。一般採用點播/穴植的方式,也就是開個小孔把種子放入後覆土,使用育苗盤育苗時每個孔只要一粒即可,直接重於地面則每孔放2~3粒種子以避免有「缺席」(出芽後再拔除多餘的只留一株);穴孔的深度大約是種子大小的2~3倍左右即可,太深芽要出土會很辛苦;太淺則種子根向下長時上方壓力不夠容易下鑽而「浮根」、也就是根軸露出土面而影響發育。
    種植高麗菜的栽培介質除了要排水透氣良好外最好也不要太酸,在低於pH5.5的土壤中除了生長不良,也容易出現軟腐病、根腫病之類的感染,盆植建議使用《弱酸性栽培介質》,地植可在耕地時加入稻穀、基肥等有機植改善排水透氣性,土質太酸則可用《苦土石灰》來加以調整,也可使用「客土」方式,也就是以農園藝用一尺寬的《擋土板》圍成一圈後填入如《弱酸性栽培介質》等外來栽培介質,此法也可藉由架高種植而避免高麗菜最常見的「露菌病」(詳見後段說明)。
    高麗菜極重光照、且種子發芽時並不忌光,所以育苗盤最好充分澆濕後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發芽前只要土壤不過度乾燥就好不需要時時澆水。
    育苗後的定植可視育苗盆土量,從本葉3~5片至播種後一個月內都可以,地植時每株最好有45~50cm的距離讓其後的營養葉能夠充分展開,盆植則盆子的直徑與深度最好有30cm以上才能讓根系充分舒展。
  2. 澆水
    高麗菜的含水量很高,料理時即使不加水只要稍微悶煮也會出水,所以種植全程都需要水分充足,此外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照的能量將水與二氧化碳組合成「碳水化合物」,如果缺水即使光照充足也無法順利完成,此外葉菜類在缺水下也會容易纖維粗老而影響品質。
    澆水如在黃昏後要注意避免噴濕葉面或因土壤噴濺沾濕葉片,以免「葉片帶水過夜」下容易造成真菌滋長而感染露菌病(此病在地植時也容易因地面雨水反濺葉片而發生)。
  3. 施肥:
    高麗菜的生長期短(75~90天),使用有機肥時從播種到採收只需要3次肥:
    苗期(幼年期):以氮磷鉀比例約為 4:2:3 ~ 5:3:4之間的均衡有機肥為主(磷肥在苗期的功能為促進根系發展),地植可於播種或定植前,在種植處下方深約30cm處埋約150 ~ 200g的「底肥」,盆植時則在距盆底約1/4~1/3處沿花盆邊緣埋成一圈。
    快速成長期(青春期):高麗菜在苗期的生長主要是葉片量的增加,外觀會稍微抽高狀與芥藍類的外觀相似,但只要光照充足到了快速成長期就不太會抽高,此時主要是營養葉的快速增大、基部增厚而叢生成花朵狀,這個階段要充分追加高氮肥以促進營養葉的數量與大小,這些營養葉負責行光合作用「養大」菜球,且在開始包球就不會再增加所以此階段的生長是未來菜球成長大小的關鍵。
    包心期(成熟期):當心長的葉片開始呈現「貝殼狀」時就是準備開始包心了,此時要再追加「高氮中鉀」肥,也就是鉀肥的比例約為氮肥的一半,磷肥則約低越好以免提早開花而造成菜球爆裂。

【病蟲害防護】

地球上的動物或直接或間接都仰賴植物為生,但植物也不是生來要被吃了、為了自保都大多演化出各種毒素來避免被動物「攻擊」,而動物也會演化出各種解方來維持存活,這是一場永無止息的生存演化競爭。各種植物演化出的毒素都有強弱多少差別,而許多十字花科植物幾乎不含毒素,所以成為人類最普遍的食用蔬菜,但自然也會成為各種蟲蟲的最愛。所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種植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白菜、芥藍、蘿蔔等等幾乎都免不了蟲害,造成許多人有「不用農藥種不好」的刻板印象而望之卻步。

其實有機種植也有相對的防治病蟲害之道,尤其蟲害其實比病害還更容易防治,而相對來說十字花科蔬菜在病害方面的問題並不大,只要做好防治蟲害其實照護的難度並不高。

  1. 高麗菜主要蟲害
    蝶蛾類幼蟲:俗稱「菜蟲/青蟲」的紋白蝶幼蟲是最主要也幾乎是每種必來光顧的,此蟲也是以十字花科植物為主食;俗稱「土蟲」的夜盜蛾幼蟲則幾乎無所不吃、十字花科蔬菜也不例外。此外小菜蛾、螟蛾、毒蛾等也偶爾會出現。但高麗菜的葉肉厚比較「管飽」而不至於一發生很快就被啃光,所以這類蟲害其實也是最容易防治的,只要每週定期使用《苦楝乳+蘇力菌》就可,就算有蟲害也只會被啃一兩個小缺口而無傷大雅。
    (註:《苦楝乳》在此扮演的是幫助蘇力菌附著於植物上的「展著劑」功能。)
    「植物吸血鬼類」:這類蟲主要是吸食植物汁液、就像蚊子吸食人血一樣,短時間對植物的危害看起來不嚴重,但繁殖迅速、數量多了之後植物養分被大量吸取對生長有很大的影響。高麗菜上較常見到的是蚜蟲與介殼蟲,其餘如葉螨、粉蝨等也偶爾會發生,同樣每週定期使用《苦楝乳》即可防治。
    鞘翅目昆蟲類:這類昆蟲以上翅成硬殼而得名,是昆蟲類中最大的家族,從常見的金龜子、天牛到獨角仙/鍬形蟲、瓢蟲等都是,會危害十字花科植物的則以善於跳躍而俗稱「跳仔」的黃條葉蚤最為常見,其餘還有猿葉蟲、金花蟲等,常見的危害症狀則是在葉面上啃食大量孔洞(蝶蛾類則多從葉緣開始啃食)。《苦楝乳》的功能主要是幫助水分包覆蟲體讓其無法呼吸而窒息死亡,但鞘翅目昆蟲活動力強能擺脫水分包覆而難以見效,只能在看到蟲害後再使用《苦楝乳+菸草水》的強力配方加以清除。
  2. 高麗菜主要病害
    露菌病:露菌病的病原菌為真菌,細微的孢子可藉由空氣飄送傳播所以極難防範,遇到潮濕環境就容易發芽生長,常會因為清晨露水造成葉面潮濕而發生而得名。感染初期會先在高麗菜的營養葉上出現不規則的黃斑,隨後逐漸擴大而造成整片枯和凋萎,如果營養葉的功能試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大量枯萎就會嚴重影響菜球的成長。
    露菌病的基本防治除了可在使用《苦楝乳》時順便加入《枯草桿菌》以減少發生機會,也要避免在傍晚後澆水沾濕葉片(白天乾燥快加上陽光可殺菌而不容易發生感染)
    軟腐病:這是十字花科植物較常出現的細菌類感染、感染後會發生軟爛並帶有酸臭味,常見於白菜類上、高麗菜等甘藍類的比較少見。防治的關鍵在於此病的病原菌偏好酸性環境,只要栽培介質不要太酸且排水透氣良好就可減少感染機會,此外在種植初期每週使用《木黴菌+蕈狀芽孢桿菌》就可抑制土壤內的病原菌潛伏而減少感染機會
    根腫病:同樣是細菌性(蕓苔根腫菌)感染造成的,為十字花科植物專屬疾病,感染後會造成根部腫大變形(症狀很像根瘤線蟲感染),防治對策與軟腐病相同。
    黑腐病:同樣屬細菌性感染,通常從葉緣先發黃再轉發黑、逐漸擴大到營養葉整片凋萎。
圖二:種植在《組合式立體植栽花盆》頂層上的雪翠二號,有機種植下仍可保持乾淨青翠完全看不到露菌感染。
圖三:田間測試種植的雪翠二號,以擋土板圍成筒狀後架高種植,同樣在有機種植下完全不受露菌感染。

【小耕園種植小秘訣】
高麗菜最難防的是「露菌病」,最難防範的感染源其實是下雨時雨水打在地面後噴濺而起,將落在土壤中的病原菌孢子噴濺到葉背上而發生,所以種植高麗菜如果在雨後看到葉片上有大量噴濺帶起的泥沙髒汙,則往往很快就會看到露菌病隨之發生。

圖二是將「雪翠二號」高麗菜種在《組合式立體植栽花盆》的頂層中,高高在上將露菌感染機會減少到最低,有機種植下仍可保持青翠乾淨完全無感染跡象,「樓下」則可種植其他沒有那麼「臃腫」的蔬菜。

圖三是我們在田間種植高麗菜所做的實驗,先用黑色擋土板圍成筒狀、填滿土再將高麗菜種在其中,如此一來不僅下雨時的噴濺就不容易沾到葉片、澆水澆濕葉片時也能因為通風良好而更快乾燥,結果就是照片中的「雪翠二號」如其名青翠乾淨、葉片上完全看不到任何露菌病的跡象。
此外在圖三中還能看到高麗菜旁邊種著蔥,這是所謂的「混和種植」,高麗菜最主要的蟲害是紋白蝶幼蟲、然而紋白蝶對蔥沒有興趣,兩者混和種植一方面可以干擾紋白蝶「尋找目標」而減少蟲害,另一方面蔥和高麗菜對肥料的需求相同可以一起施肥,此外料理時蔥也是高麗菜的好搭檔,所以有「蔥是高麗菜的最佳搭檔」說法,只不過照片中高麗菜加高種植之下,蔥種的位置較低在高度上無法提供高麗菜掩護算是錯誤的示範,防蟲上還是靠著《苦楝乳+蘇力菌》來達成的。

圖四:高麗菜提前採收部分葉片

【其他物盡其用:高麗菜的多次採收

一般種植高麗菜從育苗到採收需要75~90天,等了2~3個月只能採收一次相對來說CP很低,但只要用點小技巧其實就可增加採收次數而提高CP值:

  1. 提前採收部分葉片:
    如上圖四,在菜球6~7分熟時先剝取部分苞葉,每株採收3~5片,幾株加起來就夠炒一盤了。高麗菜的葉片呈深綠色來自於其中有的植物天然抗曬劑:花青素,而剝掉外圍苞葉的菜球在先前不見天日下缺乏葉綠素與花青素而「白拋拋」,這就像皮膚白皙缺乏黑色素的人依樣容易曬傷,但幾天後就會轉為深綠、稍微曬傷並不會影響生長而無傷大雅。不過此法也不能不斷持續,一般頂多「偷採」個兩次才不會影響後續菜球的生長。
  2. 菜球採收後的「二度春」:
    高麗菜的菜球採收後可將營養葉拔除以促進側芽生長,留下2~3片行光合作用即可,等側芽發出後再將老舊的營養葉全部摘除以促進其長大。隨著先長大的側芽先採收、大量的側芽陸續長大可再採收多次,種植的數量夠多集合起來一次也能炒成一大盤。
    (延伸問題:採收後的側芽能不能二次長成菜球?理論上是可以,但一來只能留一芽、芽數多了養分競爭就都無法長出菜球;二來就算成功長出菜球個子也會比原先小很多;三來高麗菜一旦成熟了就會抽苔開花、側芽很可能來不及長成菜球就先長出花苞了。至於市面上販售俗稱「高麗菜嬰仔」的小高麗菜球其實是另一種「抱子甘藍」,它的菜球原本就不是長在頂部、而在莖幹的側芽上長出大量的小菜球。
圖五:採收菜球後的高麗菜可再長出為數眾多的新芽
圖六:側芽長到這樣的大小就能採收了以免太老,先長大的先採收、隨後陸續再長大的就能持續採收

【後記一:高麗菜種植小知識】

  1. 如何判斷高麗菜是否成熟了:
    高麗菜的菜球形成後會在內部不斷長出新葉,剛開始菜球拍起來很鬆散、隨著新葉越長越多而會填充的越硬實,只要拍起來覺得很紮實就可以採收了。專業種植則看品種、氣候在種植一定天數後就整園一起採收,一般常見的初秋在夏季約為50~60天、冬季則需75天;雪翠則夏季約60天、冬季約80天。家庭業餘種植的生長速度一般會比專業農民種的稍慢,冬季通常在75~90天左右。
  2. 分批種植:
    常看到許多種植者種植高麗菜一次就種好種滿,成熟時要逐個採收有些又放太久會過熟/爆裂,一次全部採收又造成等待兩個多月只收一次、一次又太多吃不完。建議可以分批種植,每個1~2週種植3~5個,這樣成熟時可以逐個採收、地方夠大可以整從秋季到春季半年期間都能有自己種的高麗菜可吃。
  3. 高麗菜品種:
    高麗菜的品種非常多,光我們經銷的銅板價菜苗就多達8、9種之多(目前已經適度減少到只維持2~4種),但主要品種還是以「初秋」與「雪翠」兩種為大宗。許多新品種大多強調「耐熱」,但並不代表在夏季的病蟲害就會比較少、或原本的品種在夏季會熱死。關鍵在於許多十字花科蔬菜和萵苣類一樣都是原生在溫帶區域,為了適應冬季的冰雪期都會在夏季開花、秋季種子成熟落地才能度過寒冬,而所謂的耐熱品種只是在夏季高溫期較不易開花,但夏季高溫期病蟲害多、高溫也容易造成纖維較粗硬影響口感等都是一樣的。
    初秋是目前台灣最主要而普遍的品種,口感爽脆適合炒食;雪翠則含水量較高、口感軟嫩清甜,適合切絲做成沙拉生食,如要炒食得要注意大火快炒以免影響口感,且雪翠的葉脈較粗大也造成許多人覺得炒食的口感反而沒有初秋來的好吃。

【後記二:小耕園懶人包】

  1. 栽培介質《弱酸性栽培介質》
  2. 苗期(幼年期):
    第一次施肥(底肥):《高氮苦楝粕》與《高磷鉀+鎂》各100g混和。
    健康照護:《木黴菌+蕈狀芽孢桿菌》澆灌增加病害抵抗力、防止發生軟腐病、根腫病等感染。
    蟲害防護:每週至少一次《苦楝乳+枯草桿菌+蘇力菌》噴葉可預防蚜蟲、介殼蟲等吸食類蟲害,與紋白蝶幼蟲(青蟲/菜蟲)、小菜蛾(吊絲蟲)、螟蟲、夜盜蛾等啃葉的蝶蛾類幼蟲,以及黃條葉蚤(跳仔)、猿葉蟲等在葉面打洞的鞘翅目蟲害。
  3. 快速成長期(青春期)::
    第二次施肥:《高氮苦楝粕》配合每週2~3次澆灌《放線菌》
    蟲害防護:與苗期相同。
  4. 包心期(成熟期)
    第三次施肥:《高氮苦楝粕》配合每週2~3次澆灌《放線菌+枯草桿菌》
    蟲害防護:與苗期相同。
  5. 《植物養護包》與應用配方:
    請點選此處參考使用說明書(附錄一:《廣效防蟲抗病液》用於定期防治保養、附錄二:《強效防蟲抗病液》用於較頑強蟲害如鞘翅目、或蟲害發生嚴重時的清除)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