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新手晉級的必修課(補刊)

〔前言:〕

本篇內容部分只是概略的介紹,細節展開得寫上一整本書,各主題無法一一細述請勿見怪。

此外,本篇原為2022年初所寫,原文發表於「隨意窩」部落格,因該部落格關閉而文章無法連結,重新將文章刊載於官網上。一般我們自己也在追求不斷進步、類似的主題重新撰寫時會精進內容,但此篇適應要求補刊、內容並無更新。

【認識植物】

養動物必須先認識動物,貓狗牛羊雞鴨魚蝦烏龜青蛙的養法都不一樣,種植也應該要了解所種植物的特性。

  1. 認識分類科屬:
    生物的分類是根據基因血統的遠近而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的七層分類(這是舊分類系統、現代基因學進步後新的系統分類更複雜、在此先跳過)。打個比喻:同屬植物就像同父母的兄弟姊妹、同科植物就像同祖父母的堂表兄弟姊妹,基因相近就會有像似的特性。認識植物不需要追究到祖宗十八代,但至少得知道是那一科、哪一屬。
    舉例來說:草莓和玫瑰都是薔薇科的,所以外觀看起來雖然差很多,但對於土壤與環境的要求相似、容易感染的病蟲害也差不多;澳洲茶樹和芭樂都屬於淘金孃科,即使除了花形外看起來沒什麼相似之處,但澳洲茶樹來到台灣也會感染到芭樂上常見的芭樂立枯病(南美立枯病)。
  2. 認識原生地:
    哪些植物好養、哪些植物難養?遇到這種問題我們常反問:第一、企鵝在台灣好不好養?第二、如果把你和企鵝一起丟在南極,哪個會比較難養?
    所有的植物在原生地都是野花野草野樹,億萬年來演化適應了當地的土壤、氣候、病蟲害等環境而能生生不息,當人為移植到不同的環境時就會有適應上的問題需幫助它們克服,這就像企鵝演化在南極、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來到亞熱帶台灣就得了解其適應環境的差異,給它蓋個有水池的冷氣房自然就會好養了。
    再進一步說:多肉植物原生在乾燥地區、演化出對抗乾旱的方法而不怕缺水,但反過來說乾旱地區真菌與細菌不易生存,所以多肉植物也沒有經過細菌真菌的考驗而未演化免疫力,在氣候潮溼的台灣就必須特別注意防護真菌細菌的感染;原生在溫帶的香草、草莓等植物,除了溫帶低溫病原菌與蟲害較少外,高緯度的紫外線也較弱,在低緯度的台灣夏天在防護病蟲害外還得避開強烈紫外線曝曬;原生在林蔭下的低光照植物(蘭花、室內植物)在光合作用不足下能減緩新陳代謝、降低能量消耗來適應,但反過來在強烈日照下就容易被紫外線曬傷。

〔註〕:網路上常有人問植物的問題時,就會遇到某些人回答「我隨便種隨便活」還附上照片佐證。這種回答往往忽視了環境差異、「順風駛船」而不自知,這就好像有人在熱帶養企鵝養不好、問企鵝要如何養時,有一個住在南極的跳出來說:「我家的企鵝野放在外面都隨便養隨便活」一樣(這算不算白目仔?)。所以我們常說:養死植物夠多的才是真正的高手,沒過生病不代表懂醫術、久病反而更有機會成良醫,能從每養必死中找出所有的問題關鍵、最後進階到養的好才是真正了解種植。

【認識栽培介質】

全世界已知的植物種類超過40萬種,各自適應不同的環境,所以在自然條件下只會生長在特定的區域,決定植物是否能在特定區域生存的條件除了對病蟲害的抗性與土壤以上的氣候條件外,土壤性質也是重要的關鍵。這其中包含了物理性質(粒度、排水、通透性)的不同,化學性質(組成分、酸鹼值)也是千變萬化。不同植物對不同土壤演化出各自的適應能力,所以即使在氣候相同的地區也只會生長在特定的土壤條件下,這就像不同的動物雞鴨牛羊貓狗魚蝦各自適應不同的食物,用錯了飼料就會養不活一樣。

  1. 天然土壤:
    所有天然土壤都是混合物而不是單一物質、性質會隨著組成分千變萬化,基本上區分為黏土、壤土與砂土,在物理結構上的粒度差異會造成排水性、保濕性與透氣性的差異;此外在化學性上除了微量元素組成與含量變化,不同酸鹼值也會影響到植物的吸收能力。絕大多數植物都適應弱酸性環境(pH5.5~6.5),這是因為這個範圍下包含微量元素的各種營養素易於被吸收;能適應鹽鹼性土壤的植物往往是演化出分泌根酸而能主動吸收的能力、在酸性環境就容易吸收過量而產生酸中毒症狀;適應強酸性土壤環境的植物則往往因微量元素易於吸收而缺乏主動吸收能力,到了酸性不足的環境就容易出現微量元素缺乏症狀。
  2. 人工栽培介質:
    這裡指的是各種用來代替從地裡直接挖出來的天然土壤,包含椰纖、泥炭、發泡煉石到特殊聚合物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替代材料。這些材料可能物理性質優良,但卻缺乏植物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這在配合使用全功能化肥(包含所有植物必須元素的化肥)並不是問題,如果是用在有機種植就必須配合各種輔助材料來彌補其不足之處。
  3. 輔助材料:
    用來彌補天然或人工栽培介質之缺陷,包含排水性、保水保肥性、酸鹼度與微量元素含量等的各種五花八門材料。
  4. 根據植物的需求調配栽培介質:
    如果說種植的功力分成小學到大學的不同程度,則調配土壤的學問則應該是從研究所起跳,這就像養動物如果要自行調配飼料就得先瞭解動物的需求,例如牛羊得以草料為主、貓則必須肉食、狗可以雜食,雞鴨鵝魚蝦也各有不同的飼料與營養成分需求。同樣的調配栽培介質之前得先了解植物對土壤的適應與需求,而不是一廂情願完全不管植物的需求,只憑自己的想像力拿了各種東西混一混就要強迫植物接受。很多初學者往往只想了解別人怎麼調配就只會依樣畫葫蘆,這有時就像看別人怎麼調配牛飼料就學著照樣調配來餵貓一樣無稽。

【認識光照與澆水】

植物的能量來自光合作用,過程就是利用光照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而儲存。所以光照和水是相輔相成的,光照不足水吸收太多也無法充分利用、缺乏水份時就算光照多也無法順利進行光合作用。

〔註〕:二氧化碳平常不需要擔心,但如果是密閉的溫室就可能會造成二氧化碳缺乏,所以許多寒冷地區的密閉式溫室會燒煤加溫兼補充二氧化碳

  1. 全日照半日照不只是陽光有無直射:
    有句話說:「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同樣的,不管陽光燈光、亮度夠讓植物充分行光合作用就是好光。「全日照」、「半日照」其實是錯誤的說法,這讓許多人誤以為全日照就是陽光直曬一整天、半日照就是直曬半天,其實正確的說法因該是「強光植物」、「半強光植物」、「弱光植物」,如果用照度計測光(手機為了充當傻光相機所以有測光功能、可下載照度計APP充當簡易儀器),無論是陽光還是用燈光取代,能夠一天8小時維持20,000 lux以上就可視為所謂的「強光環境」,10,000~20,000 lux就可視為所謂的「半強光環境」,5,000~10,000 lux就可視為所謂的「弱光環境」,而5,000 lux以下就不適合需要光合作用的植物生存。
    〔註〕:lux為常用的照度基本單位,等於每平方公尺所接受到的「流明(lm)」量。
  2. 「光補償點」與「光飽和點」:
    這是衡量植物光照需求的兩個基本關鍵,所謂「光補償點」就像人的基礎熱量或稱基礎代謝率( BMR),一個人就算是整天包著棉被睡覺、維持基本生理運轉也會消耗一定的熱量。同樣植物也有基本生理運轉的需求,如果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不足以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即使有光照也是會慢慢的「餓死」,不同植物的光補償點不同,這就是決定該植物屬於「強光照植物」或「弱光照植物」的關鍵。
    而「光飽和點」就像是人的食量有限、無法無限制的攝取熱量,當光照超過一定的程度時,植物葉綠素的光合作用滿載運轉,此時更多的光照不僅無助於植物生長,還可能因陽光的紫外線破壞力而反受到傷害。
    〔註〕:紫外線的波段剛好能破壞碳的分子鍵,所以無論是動物、植物,甚至無生命的碳化合物如塑膠都會受到紫外線的破壞。而動物對抗紫外線的防護是靠皮膚的黑色素,植物則主要是靠花青素。
  3. 光照與水分的平衡:
    前面說的,植物藉由光合作用吸收光照的能量,將二氧化碳與水組合成碳水化合物而儲存能量。所以可以把植物看成一部機器,則光照就像是電力、二氧化碳與水就像是原料,電力充足時機器運轉效率高就會消耗比較多的材料、電力不足時運轉效率低就會消耗比較少的原料,所以植物的水分需求會隨光照的不同而非一成不變。
    此外,在自然環境中當陽光強烈時,氣溫也會升高,此時植物的水分蒸散也會增加,加上前述光合作用旺盛總和消耗對水分的需求會更多,反之陽光弱氣溫低時光合作用低加上蒸散作用少則對水分的需求也會減少。
  4. 「水澆太多」的流言:
    這一直是種植上最廣為流傳的胡說八道,要知道所有的植物原本都來自野生環境、歷經億萬年的物競天擇演化,如果植物會怕水太多,那老天爺只要多下幾天與該植物老早就該絕種了,怎麼可能輪的到人類拿回家裡種?又植物如果水太多就會死,水耕植物又怎麼可能會存活?
    就像人類每天需要喝水也不會怕水,怕的是被水淹死、怕的是被水淹死、怕的是被水淹死!植物的根系存活需要呼吸空氣、生長則需要更多空氣,有些植物如荷花、紅樹林、落羽松等有著特殊的呼吸機制,就像人帶著呼吸管潛水而不會淹死,一般沒有此特殊能力的植物就必須在土壤裡有足夠的空氣可呼吸。所以關鍵在土壤的排水透氣性,也就是有足夠的孔隙排除過多的水分、保留足夠的空氣供植物的根部呼吸就不會有問題。
    至於野外的植物根部在連續下雨等同不停澆水下為何不會被悶死?關鍵在於雨滴從天空落下過程會有足夠的溶氧,而植物的根部也能像魚蝦一樣吸收水中的溶氧而存活,這就是水耕植物的根泡在水中也不會淹死的原因。
    水多水少的另一個關鍵是病害。植物的病害主要有細菌、真菌與病毒三大類。除了病毒需要昆蟲媒介傳染、直接進入植物體內而致病外,其餘細菌與真菌都偏好潮濕環境,如果土壤長期維持潮濕就容易導致感染。所謂的「水乾再澆」、「有濕有乾」,在乾燥期間可抑制細菌與真菌的生長而避免植物受到感染。所以澆水的關鍵不在於多少而在於頻率,如果誤信「水澆太多」的說法而採取少量頻繁澆水,反而是在養真菌細菌而不是在養植物。
  5. 從另一方面來看,吸收水分對植物來說是為了供養枝葉而做的工作、呼吸空氣才是自己維持存活的關鍵,以「暴飲暴食」方式在每次大量澆水有助於根系快速有效率的完成工作,接著能維持更長的較乾燥期讓植物的根部可以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存及持續生長。

【認識肥料】

  1. 植物有控制養分吸收的能力:
    所有的生物都具備有控管物質進出體內的機制,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能自由進出。例如人的皮膚可以排出汗水、但泡在髒水中卻不會逆流進入體內;又如新冠病毒的感染中,人的細胞也有進出的門禁控管,病毒的S蛋白就像能打開其中一道門禁的鑰匙,病毒藉此才能進入細胞產生危害。
    同樣植物的根部表皮也具有門禁控管,而不是土壤裡的各種亂七八糟東西都能進入植物體內。許多人往往異想天開的給植物許多奇奇怪怪的補品,卻沒去深入了解植物是否能通過植物根部的門禁、也就是是否能夠吸收。
  2. 吸收養分的基本規則:
    首先,門都有一定的大小,植物的根系表皮只能容許一定大小以下的分子通過,例如蛋白質的分子很大就無法被植物所吸收;
    其次,植物的根沒有手也沒有嘴巴牙齒,只能透過吸收水分同時吸收溶於水中的物質,所以不溶於水的物質也無法被吸收;
    第三,植物沒有消化系統,無法主動將有機肥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如果是化肥,其成分通常是可溶於水的小分子營養鹽可以被植物立即吸收,所以效果快而作用強,但也容易吸收過量而造成肥傷;有機肥則通常是營養元素與碳水化合物結合成的大分子,必須經過微生物等的分解而釋放出營養元素才能被植物所吸收。
    〔註〕:有機肥必須經過發酵,而所謂的發酵就是不能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夜由分解碳水化合物取得能量(就像人從葡萄糖取得能量一樣),最後釋放出植物所能吸收的營養素過程。舉例來說,大多能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都有葉綠素,葉綠素的構造是一大團碳水化合物圍繞著一個鎂核心,如果以植物性材料作為肥料時,其中所含的葉綠素分子太大無法被吸收,當微生物分解掉那一大團的碳水化合物後,其中的鎂就會落單釋放而能被植物吸收了。
  3. EC值與肥傷:
    所謂EC是「導電度/Electric Conductivity」的英文縮寫。純水原本是不會導電的,當水中含有營養鹽時就會導電,而營養鹽濃度越高導電度越高。伴隨導電度升高則「滲透壓」也會隨著升高,這就像把蔬菜撒上鹽巴時,滲透壓會造成蔬菜的水分流出而脫水,同樣植物所吸收的水分營養鹽濃度過高時就會造成體內的細胞脫水而死亡,這就是所謂的「肥傷」。許多植物的葉片末端會有呼吸孔會蒸發水分、藉此拉動根部的水分吸收及往上輸送,體液容易在此產生濃縮作用,因此肥傷往往在這些部位先發生。
    不同植物耐滲透壓的能力不同、也就是耐肥的能力不同,敏感植物如果一次下肥太重就容易造成肥傷,但重肥植物如果濃度不足又「吃不飽」,所以施肥時必須先了解植物對肥料的敏感度與「食量」來控制適量。
    〔註〕:這就像有些人不耐乳糖、喝泡太濃的奶粉容易拉肚子,但我很耐乳糖,青春期食量大時早餐泡奶粉(當年鮮奶為珍稀品)必須是正常的四五倍濃度,否則還沒走出門上學就又餓了。
  4. 植物的「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就是植物將所吸收的各種元素轉變為自身的組織與成分,如果前述的光合作用就像是初級機器,則「同化作用」就像是高級機器,在這部機器中以光合作用儲存的能量為電能,碳水化合物與由肥料中所吸收的各種元素為原料,進一步加工製造成為植物體內的更複雜成分,例如結合氮成為胺基酸、結合鎂成為葉綠素、結合磷成為遺傳物質等。
    如同前面說的,機器的運轉和能量充足與否息息相關,當光合作用旺盛、電能充足時,機器運轉效率高就需要較多的原料供應;反之當光合作用不足、機器缺電而運轉效率低落時,拼命的塞入原料不僅無法增加產能還會造成機器故障。所以施肥和澆水同樣必須根據植物的光照環境及生長狀況調節。
  5. 認識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
    就像名叫「美麗」的女孩未必就是美女、名叫「發財」的男生也不一定就有錢,所謂的「開花肥」、「養葉肥」、「瓜果肥」都是廠商的說法,但廠商未必懂你家植物的需求、甚至根本自己就缺乏種植經驗。
    要了解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拿植物來分析,裡面所含的元素種類及多寡都是由吸收而來的。經過分析的結果構成絕大多數植物的元素總共有16種:碳氫氧、氮磷鉀、鐵銅鋅錳鉬氯硼,其中碳氫氧是藉由水與空氣獲得,其餘13種就是必須經由土壤中的肥份供應的成分。這13種元素中以氮磷鉀的含量最多、稱為大量元素(又稱為肥料三要素);鈣鎂硫的含量居次、稱為中量元素;鐵銅鋅錳鉬氯硼的量非常少,稱為微量元素。
    不同的植物組成分不盡相同、所以對養分的需求也會有差異,例如香蕉是含鉀量特別高的高鉀食物,生長過程所需吸收的鉀肥就比其他植物多;十字花科如高麗菜、白菜等含鈣量高是高鈣食物,種植過程就要特別注意鈣肥的充足;草莓、番茄等是富含微量元素的高營養蔬果,種植過程對微量元素的補充就得特別注意;而蘿蔔等根莖類作物膨大過程細胞需要延展,對於與細胞延展有關的硼肥需求量就比其他植物來的多(蘿蔔缺硼會造成中心細胞壞死而膨心或黑心)。
    〔註〕:不同的營養素在植物體內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氮是構成胺基酸的關鍵、胺基酸能構成組成細胞的蛋白質,所以生長必須要有氮肥;磷則是構成遺傳物質的基本材料核甘酸需要磷,所以磷可促進開花結果(其他功能先略過);鉀則是促進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成醣類與澱粉的促進劑,所以增甜長胖果實大又甜需要鉀;鈣是構成細胞壁的關鍵元素,所以缺鈣會造成細胞崩潰而出現萎縮焦枯;鎂則是葉綠素的關鍵成分,所以缺鎂會造成植物缺乏葉綠素而褪綠。
  6. 容易被疏忽的微量元素:
    在植物所需的營養素中新手最容易無視的是微量元素,這些元素大多是構成各種酵素的關鍵,長期缺乏微量元素可能會造成生長障礙、植物虛弱而容易有病蟲害等種種狀況。以前述的機器比喻來說,大量元素和中量元素就像是組成成品所需的材料所以用量大,而微量元素構成的酵素就好像是維持機器運轉所需的工具和模具等,用量雖然不多,但缺乏時卻會造成機器停擺的嚴重後果。
  7. 不同營養素間的相生相剋:
    肥料不是加越多越好,除了肥傷之外不同營養素間還有複雜的物理性與化學性上的相生相剋關係。例如營養鹽溶於水中會解離成陰陽離子,而化學的鐵律是陰陽離子必須成對吸收才能保持電性平衡,所以同性的離子在吸收時就會產生競爭關係。例如鉀離子的活性高會抑制同樣是陽離子的鎂與鈣,這就好像舞會中男女必須成對進入舞池,鉀離子像大帥哥讓女生趨之若鶩,數量多時不帥的鈣與鎂就會邀不到舞伴而無法進入舞池;又如硝酸態的氮活性比磷酸鹽高,當硝酸態氮肥太多時就會抑制磷的吸收,此時硝酸鹽就像是美女,男生竟相邀舞造成磷酸鹽就會一直被晾在旁邊坐冷板凳。
    另一種關係則是相輔相成,例如硝酸鹽是陰離子,鈣則是陽離子,搭配攜手進入舞池就有助於吸收。
    另一種是結合而無法吸收的關係,例如鈣與磷酸鹽會結合成難溶的磷酸鈣、或與硼酸結合成難溶的硼酸鈣,不溶於水植物就無法吸收。這就好像男女兩人一見鍾情,聊的難分難解乾脆不進入舞池了。
    再一種則是功能上的衝突,例如氮會促進植物成長、成長就會消耗能量;鉀則會促進植物儲存能量,與氮肥的功能就會產生互相牽制的作用。
    還一種則是運作上的協助,這就好像中藥中的「藥引」一樣,例如磷在植物體內的運作需要鎂的協助,所以適量的鎂可發揮磷肥的作用;鈣的運作則需要硼的協助,所以缺硼會導致缺鈣的症狀(附註:人體缺硼也會造成鈣的利用問題而造成骨質疏鬆症)。
    了解不同營養素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才能適度調配植物的營養平衡,或搭配是當的營養素來讓肥料達成更好的效率,而不只是一味的施肥就像養小孩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是一直餵食而不管營養是否適度平衡一樣。
  8. 土壤酸鹼值對營養吸收的影響:
    除了上述相生相剋的關係之外,環境的酸鹼值也會影響不同營養素的吸收,例如鈣鎂鐵銅鋅等都是金屬性的陽離子,在鹼性下不易溶解,所以土壤酸度不足時會無法吸收而產生缺乏症狀;硼的型態則是酸性的硼酸鹽,在酸性環境不易溶解,所以土壤過酸時常會出現缺硼症狀。而不同的植物又有不同的適應環境能力,適應酸性環境的植物如梔子、藍莓等在容易吸收微量元素的環境中就像被寵壞了,只能被動吸收、一但酸性不足就會出問題;而適應中、鹼性環境的植物如枸杞等則是演化出主動分泌根酸來克服微量元素吸收障礙的能力,當土壤太酸時就容易吸收過量而造成酸中毒症狀。
    〔註〕:土壤酸鹼值的另一個影響則是植物大多數的病害都來自真菌,而真菌也喜歡酸性環境,適應中、鹼性環境的植物在演化的環境中不易受到真菌危害而為演化出免疫能力,所以在酸性環境就容易受到真菌感染而發生病害。
  9. 營養素的移動性(資源回收):
    植物體內的營養元素分為可回收、難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差別,例如楓樹等在秋天會先變紅黃後落葉,這是植物自行先將葉子中的葉綠素分解回收鎂元素再利用,而一般植物缺鎂時也會回收老葉中的鎂來供新葉使用,所以缺鎂的症狀都會出現在老葉;同樣氮也屬於可回收所以缺乏時症狀同樣出現在老葉。而鐵則是製造葉綠素時所需的「工具」但不可回收,所以缺鐵和缺鎂都會出現缺乏葉綠素的症狀、但缺鐵時的症狀會出現在老葉;同樣鈣也屬於無法回收的,所以缺鈣的症狀一定出現在新葉尖端或果實末端等最後生長的部位。
    〔註〕:有些人往往不甚了了、一知半解而只會就字面解釋「移動性」(還是說當初定下這名詞的人挖了陷阱給人跳?),其實就植物體內的元素「搬移」來說,所有的元素都是溶於水中順著體液流動、就像人體中的養分隨著血液流到哪就移動到哪,又不是叫一群捆工扛著走哪來容不容易搬動的問題?

【認識病蟲害防治】

養小孩如果遇到免疫力強不生病的,給他吃飯喝水就自己會長大;如果遇到免疫力差的就會容易生病得特別加以照顧,否則可能會夭折。同樣的,植物會夭折絕大多數都來自病蟲害的感染,只要不長蟲不生病,照本宣科給水給肥就會頭好壯壯哪會有夭折的問題?(所以不要整天只會拿「水太多」的胡說八道來鬼打牆跳針了好嗎?)

也常會有人問:病蟲害是哪來的?廢話,不就是直接透過空氣傳播、或成蟲來產卵繁殖出來的,不然生命難道還能無中生有嗎?地球上現存的每個物種都是經過億萬年「物競天擇」考驗的優勝者,如果沒有本事找到所需的食物、環境或繁衍的方法則早都絕種了。例如天牛的超長觸鬚能嗅聞到超過一公里外的植物、雄蛾梳子般的觸鬚能聞到幾公里外雌蛾散發的賀爾蒙氣味、蚜蟲的有翅成蟲能飛還能鑽過24目以下的防蟲網,葉螨沒有翅膀卻能和親戚蜘蛛一樣吐絲當成熱氣球隨風飄上高空遠超過一千公里 … …

  1. 看不到的害蟲:
    絕大多數人都知塵螨、但肉眼卻看不到。同樣有些害蟲如塵螨的親戚葉螨、細螨及許多同樣體型微小的害蟲往往肉眼難以發覺;還有些是一動也不動看不出有生命的如介殼蟲類,或是隱藏蟲癭根瘤中的各種蟲害,這些看不到或看不懂得蟲比看的到的還可怕,往往把植物養分掠奪光了新手都還不知道植物是怎麼死的。
  2. 「十枯九病」:
    許多新手一看到植物有乾枯就只會怪水多水少,但就像人缺水不會只有身體一部分缺、其他部分不缺,植物真正缺水一定是整株萎軟、一段時間後才逐漸乾枯,如果只是局部乾枯則幾乎都是病蟲害造成的。
  3. 病害種類:
    植物的病害主要來自細菌、真菌與病毒三大類(其餘還有陸生性藻類造成的「藻斑病」、菌質體引發的「簇葉病」、黏菌造成的「黏菌病」等較少見的鮮略過),其中病毒需透過害蟲傳染,就像蚊子叮咬人傳染登革熱病毒一樣,只需要防治害蟲就能避免;細菌需要透過土壤、水或其他接觸性傳染、只要不接觸就可避免;只有真菌大多都能產生極細微的孢子、隨風四處飄散而防不勝防,所以絕大多數家庭種植遇到的病害都屬於真菌性病害。
  4. 「好壞通殺」的農藥是病蟲害的最大推手:
    植物在地球上存在了億萬年,大自然生機盎然不會因為病蟲害而成為一片荒漠,關鍵在於「平衡」,益蟲與害蟲平衡、益菌與害菌平衡。在五六十年前看阿公輩的在種田時,沒錢買農藥也是照樣收成,但現在的農民如果沒有用農藥根本無法收成,正是因為這幾十年來的農藥大量發展,在田野間無論益蟲害蟲通殺,而害蟲是獵物、益蟲是掠食者,自然生態的基本規則一定是先有獵物才會逐漸出現掠食者,加上大自然的環境遠比人類種植的範圍廣大,害蟲會不斷由大自然中再度回來、甚至在「物競藥擇」的演化下產生抗藥性,在一出現蟲害就用動用農藥下益蟲反而永遠沒有機會恢復數量,最終的結果就是生態失去平衡而造成病蟲害越演越烈。
  5. 居家種植不宜使用農藥:
    每當社會上出現蔬果農藥殘留超標的新聞時就會造成許多人的恐慌,但還是有不少人像「七月半鴨仔」傻傻地在家裡用農藥。要知道蔬果就算殘留超標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代謝結果,直接使用農藥的人卻是在第一時間接觸到最濃與最毒的藥效,而許多農藥在施用過程能透過呼吸、皮膚接觸等吸收進體內,照理說專業使用時必須有全套的防護裝備與防毒面具、不同種類的農藥還需配合不同類型的防毒面具使用。居家種植使用農藥在缺乏防護下不僅等同拿自身健康和植物病蟲害拼命,還可能波及家人與左鄰右舍,引發肝腎毒害或小孩未來不孕等嚴重後果。
    〔註〕:環保署曾有公告說明,遇到鄰居在居家環境使用農藥而受影響時,可向環保單位舉發而依「空氣汙染防治法」逕行開罰。
  6. 預防重於治療:
    有機種植的病蟲害防治觀念和中醫一樣是「預防重於治療」、沒病時就先要強化健康,而不是等到生病後元氣大傷才要治療。
  7. 生理性障礙:
    生理性障礙是指除了病蟲害之外的問題,包含環境因素如光照不足、紫外線灼傷、水分不足、營養不良(缺素症)等等,這就類似人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炎等疾病是來自於生體機能而非感染造成。

【種植的最高境界:學會聽植物說話】

植物其實是會說話、會表達的,只是許多人都「聽」不懂,而許多新手的問題都在於好像一意孤行、卻從來不好好聽小孩說話的父母,只在自己的腦袋胡思亂想、到處尋求道聽塗說,偏偏就是不好好用心聽自己的小孩說!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同樣種植隨植物個體與環境等的千變萬化,必須要觀察力夠細微才能感受到植物的生長及表現狀況,只要肯用心「聽」則植物自然會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

1 thought on “種植新手晉級的必修課(補刊)”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