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盆的種植範例

超高盆的種植範例 post thumbnail image

一般標準的花盆高度都略低於直徑、高度與直徑比大約在0.8~0.9左右,這是因為植物的根系都需要呼吸空氣,淺盆比深盆能讓栽培介質有更好的透氣性。 但有些如木本植物的根系天生就較深、對栽培介質透氣性的要求沒有那麼高,這時候就會用所謂的「加高盆」,盆高與直徑的比例通常在1.0~1.2左右,再更高更深的就是所謂的「超高盆」了。
在種植室內或觀葉植物上,許多是為了美觀而會選用高深比超過2倍、甚至3倍的超高盆,但這麼深的盆對栽培介質中的空氣流通非常不例,所以實務上會將底部填充如保麗龍等材料以減少實際的栽培介質深度,這並非是許多人誤解的「偷工減料」而是提高植物存活性的必須處置。

本文以幫客戶做南海菜豆樹(旺旺樹)的換盆為例介紹超高盆的種植方式。

客戶準備的超高盆外觀
填塞百火山石減少深度

【種植前準備:填塞】

照片中顧客準備的花盆高寬比大約達到了2.5倍,這麼深的花盆如果完全填土則深處的透氣性會不良,植物的根無法真的長到深處、加上土壤重量長期壓實後連排水性都會出問題,所以一定要在底部填塞其他材料以維持栽培介質深度在花盆直徑的1.2倍左右,最深也不要超過1.5倍。

一般園藝業者基於成本考量大多會使用保麗龍,但保麗龍本身並不具備排水透氣性、靠的是保麗龍塊間的空隙,本身又是柔軟的,長時間下來如果被土壤重量壓縮緊密後反而會排水不良而造成問題。此外,日後更換介質時保麗龍要丟棄也是一個大問題,這個花盆中原本客戶種植的植物就是在保麗龍被壓實後排水透氣性不良而造成植物根部窒息死亡,挖出來的保麗龍要棄置就會造成環保問題。

比較好的選擇之一是使用大顆粒的發泡煉石,這是用陶土燒結的多孔性材料、相當於是多孔的陶器,質地極為堅硬所以不會有變質變形的問題,日後更換栽培介質時挖出洗淨即可再重複使用,效果比保麗龍更好也更環保。

我們則偏好使用白火山石,這是火山岩漿天然發泡的質地比人工燒結的發泡煉石更輕更透氣、形狀不規則更容易穩定維持在花盆內而更不容易從底部排水孔掉出,成本一般還比發泡煉石稍低。填塞的深度則如前所述將容納栽培介質的深度減少到約為花盆直徑的1.2~1.5倍即可(南海菜豆樹屬高大木本植物,根系能比一班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更深入土壤)。

〔註〕火山石主要分為黑火山石、白火山石兩大類,黑火山石是由氣體、水蒸氣等含量較少的噴發岩漿所凝固而成,孔隙較少顏色較黑、重量也較重;白火山石則是由含有大量氣體與水蒸氣的岩漿噴發後快速凝固形成,氣體與水蒸氣在內部形成大量孔隙,所以重量很輕能浮在水面上。(其餘棕、紅等火山石則屬於成分上的不同、結構上則和黑火山石相似)。

【不可缺少的步驟:鋪過濾層】

很多人都誤以為只要在栽培介質中加入石礫或砂土就可改善排水透氣性,實際上石礫或砂土都是靠著顆粒間形成的空隙來提供排水透氣性,一旦空隙被阻塞就失去功能。這就好像花生粒間也有大量的空隙,但如果混在麻糬中、麻糬填滿了花生粒的空隙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盆底填塞了輕質顆粒介質後還是得鋪上一層用於避免正常栽培介質隨水滲落的過濾層,通常我們會先鋪長纖粗椰纖再鋪短纖的,長纖比短纖更不容易落入底部的填塞層中但空隙也較大,上層的短纖則空隙較小能更有效阻擋栽培介質隨著澆水滲透下來。

鋪過濾層,照片中是長纖椰纖層
鋪底土

【鋪底土、底肥與覆土】

所謂的「底土」只是在「底肥」下方預鋪的一層土,而「底肥」則是種植前預鋪於根系下方與周圍的有機肥料。肥料如果是放在植物根系上方,則釋出的養分隨著每次澆水流下等於是在強迫植物吸收,過量時很容易出問題;但如果是放在根系外圍或下方,則植物的根系會自己生長找水找肥,遇到過量會自己停止而控制吸收量,所以地植時施肥最好是沿著枝葉覆蓋區(相當於「樹蔭」)的邊緣挖溝埋入、盆植空間有限則是儘量沿著盆緣挖溝埋入,而我們則會利用換盆時趁機在下方埋入大量的「底肥」來提供豐富養分促使植物長得更好。但如果沒有在底下先鋪一層土,則一來很容易隨水流失、二來也不利於土壤中的益菌幫忙分解,所以會先在下方鋪一層「底土」。

一般來說,「底土」和上層栽培介質只是位置上的不同而不需要特別區分,但由於這是深度較深的花盆、所種又是生長期較長的木本植物,所以我們採用的是將《微酸性栽培介質》改良提高粒度來提供更好的派水透氣性。

此外,「底肥」一來是長時間的養分供應、二來深埋土中無法在日後調整,因此基本上都是以氮磷鉀均衡為主,日後隨著植物生長狀況再追加不同比例的養分加以調整,照片中是以《高氮苦楝粕》與《高磷鉀+鎂》兩種等量混和就剛好成為氮磷鉀均衡的比例。

照片中的「底肥」集中在花盆的邊緣,主要是為了防止有機肥分解過程會黏膩阻礙排水,中間無肥的部分也能容許根系深入而讓植物有更好的穩固支撐。

「底肥」的上方則最好再鋪上一層「隔離土」,其作用只是為了避免植物根系直接接觸到高濃度肥料而損傷,同時也將栽培介質加高到適合植物根系直接放置的適當高度(在這案例中因為盆夠深,其實總共鋪了兩層的底肥與隔離層。)

鋪底肥,顏色較淺的是《高氮苦楝粕》、較深的則是《高磷鉀+鎂》,兩者等量混和後就剛好接近均衡的氮磷鉀比例。
底肥鋪完後再覆蓋一層栽培介質將肥料與根系隔離,在這案例中因為盆夠深,其實總共鋪了兩層的底肥與隔離層。

【植物準備:洗根】

洗根的目的是在清除舊的栽培介質,常有人問:植物換盆時是否一定需要洗根?答案是「不一定」。需要洗根的情況一是是原本的栽培介質狀況不佳而造成植物的根系適應不良生長狀況不好;另一種狀況則是養分、尤其是微量元素耗竭,新盆的容量又不足以加入足夠量的新栽培介質,這時候洗根清除舊土能騰出更多的空間容納狀況更好的新栽培介質。
下面左側照片中可看到,以原本的植栽大小與盆土量,根系早就該爆滿了,但除掉舊盆(美植袋)後卻只看到少量稀疏的新根達到土團外圍,這代表植物的根系在原本的栽培介質中並沒有生長得很好,這時候就最好是移除舊土讓根系可以接觸更適合的新栽培介質而快速生長,而我們常說「善重者看門道顧的是根系、不善重者看的是熱鬧只會看花葉果」,只要根系生長旺盛健壯,植物就會像腸胃健壯的動物一樣自然長的頭好壯壯。

〔註〕曾經在花市看到同業聘用的工讀生直接粗魯的用刀砍將舊土連同根系清除,這不是不可以、只要對新栽培介質適應良好植物的根就算被砍斷也會很快再重新生長,這就像健康的植物在枝葉修剪會很快重新發芽生長,但一定是需要更久的時間讓植物恢復長勢。所以我們通常是採用較溫和的強力水柱沖洗方式,這樣對根系傷害越小的情況植物就能越快恢復生長。

下方照片右側可以看到,移除舊土後可以看到內部根系其實很旺盛,只是可能有經過移植、外層的栽培介質適應不良而完全沒有擴展出來,這種如果沒有適度洗根,則植物根系還是被不適合的舊土所包圍,要進一步生長就比較困難了。

洗根重新種植最重要的就是澆「定根水」!下方右側照片顯示洗根後露出的根系「浪牙牙」的一團亂,種植後新的栽培介質很難完全進入,強行壓實則會將根團「壓扁」,而所謂的「定根水」則是利用大量快速澆灌到淹水、讓水在洩下時順便將栽培介質往下帶,不緊填滿根系的空隙也能完全貼合而產生良好的固定效果,通常在澆定根水之前、剛填完土種好的植物會「搖搖晃晃」不穩固,澆過「定根水」後就能感覺到植物穩固的程度和澆灌前有很大的差異。

此外,我們會用《木黴菌》與《蕈狀芽孢桿菌》加水稀釋作為「定根水」,這能在第一時間保護洗根移植過程根系可能造成的傷口,避免植物根系感染,也有促進根系生長的作用讓植物更快恢復正常。

洗根前
洗根後

【完成圖】

下方照片是完成後的狀況,可以看到茂盛的枝葉完全沒有修剪,洗根重新種植後因為「定根水」有澆好澆滿,種植至今約十天完全沒有出現任何不良狀況。

〔註〕綁繩是因為颱風可能會來,剛種完根系還沒充分展開容易讓颱風吹倒整個拔出,所以用繩索協助讓根系能在強風中維持穩定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