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之植物澆水面面觀(重編)

植物照護管理的八字真言:澆水要「暴飲暴食」、施肥宜「少量多餐」

澆水是種植的基本功課,但許多種植新手在第一課就敗給了澆水,偏偏望路又到處是一些不懂裝懂的傢伙,只要看到植物有問題不是跳針「水太多」就是「水太少」的一堆胡說八道,搞到許多新手都像「父子騎驢」一樣被各種南轅北轍的說法搞到暈頭轉向而不知所措。

首先要了解:
世界上沒有怕水的植物!
世界上沒有怕水的植物!
世界上沒有怕水的植物!

水是生命的基礎,生命當初是先從水裡演化出來的,經歷了許多挑戰與突破才得以順利演化到能離開水世界擴展到陸地上生存,其中的關鍵就是如何能在離開水世界後仍能在身體中保有足夠的水分並順利補充與代謝;至今天文學家尋找外星生命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看有沒有液態水,所以世界上沒有怕水的植物,這就像是界上沒有怕水而不敢喝太多的人、只有怕被大量水淹死的人。

〔註〕人會不會因水喝太多而死?
答案是「會」!水的LD50(半數致死率)是每公斤體重90g,也就是以體重60kg的人來說,一次喝下並完全吸收了90×60 = 5,400g,相當於5.4公升的水則有一半的機率會因為「水中毒」而死亡,但前提是要有人能一次灌下那麼多水並完全吸收了!同樣對植物來說,組織中有過多水當然會出問題,但最好是植物的根會「笨」到能吸收那麼多,這就算沒有受過任何九年國教的基本科學教育、只要看許多植物即使用水耕都不會吸收太多水到把自己「灌死」就應該很容易理解了不是嗎?

其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所有的植物在大自然中都是在億萬年的演化中歷經各種考驗而生存下來的,遠在人類出現於地球上以前就能自行生存繁衍,所以要了解種植就應該先了解植物在原生地是如何能生生不息,掌握其中關鍵就能順應植物的天性而「因材施種」。

【植物與水的關係】

對於植物來說,水有四大功能:

  1. 生理運轉的基礎:
    從養分的輸送、生理運轉的各種化學反應都需要有適度的水才能進行;
  2. 光合作用的原料: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是藉由葉綠素吸收光能來分解水而排出氧氣、再進一步利用此能量將吸收的二氧化碳合成在糖類中而儲存,所以不僅是沒有光照時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缺水時也無法進行進行光合作用!
    〔註〕在高緯度地區往往會將植物種在溫室中,而內外空氣隔絕下植物還會因為二氧化碳不足、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生長不良,有時甚至需要「燒炭」來增加二氧化碳並順並提高室溫來維持植物生長良好。
  3. 支撐作用:
    植物除了木質化部分是靠堅硬木質纖維支撐外,綠色部位主要是靠細胞中的水壓支撐、就像充氣玩具一樣(黃色小鴨?),所以缺水時就會和「消風」而出現萎軟現象。

    〔註:〕許多人往往一看到植物有乾枯就誤以為是缺水,這就好像看到木乃伊乾屍就認定是渴死的依樣荒謬。其實真正急性缺水狀況一定是整株萎軟而不會局部乾枯;而如果是長期慢性缺水,則植物也會是在自我保護的本能下優先犧牲老葉來救新葉,所以會先淘汰老葉減少水分消耗,而淘汰前也會先珍貴的養分,這時候出現的會是老葉先黃化後落葉而不會是不規則的乾枯。
    如果這樣還不了解,可以試著帶葉剪下一枝植物枝條放著任期乾枯,看看植物是會直接枯褐、還是先向下面照片中這樣維持綠色下先萎軟後乾枯,得要經過很久後葉綠素才會分解而變成枯褐色。
  4. 高溫時的散熱:
    只要夠細心觀察自然的人就會發現,即使在夏季炎陽下的高溫中持續曝曬,正常的植物也不會被曬熱(所以綠色植物豐富的地方通常會比較涼爽、夜間還會因為沒有熱可散而明顯讓周邊環境更涼爽),這是因為植物的葉片下有大量的氣孔,除了進行呼吸作用外、在高溫下也會藉著蒸散水分而降溫。但如果植物一但發生缺水就會自動關閉氣孔而減少水分散發來自保,此時也失去無法藉由散發水分來散熱,在這種情況下植物就真的可能被「熱死」!

所以在正確的種植知識下,世界上只會缺水而死的植物、不會有「水澆太多」而死的植物!

植物真正極度缺水時也只會像這隻剪下的枝條一樣在葉綠素仍完整下帶綠成為「乾燥花」,而不是直接變成枯褐色,只有在病原菌侵蝕分解掉葉綠素之下才會變成枯褐色。

【什麼情況下水澆多了會出問題?】

  1. 植物的根需要呼吸空氣:
    綠色植物的生理作用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光合作用會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外,其餘部分的新陳代謝也像動物一樣需要吸收氧氣而排出二氧化碳。而植物的根部不會進行光合作用,同樣也需要吸收氧氣才能存活與生長,少數植物如蓮荷葉梗與地下莖具有孔穴可以從葉面將根部輸送往根部、紅樹林或落羽松等植物則會長出直立的呼吸根,這些就像人帶著呼吸管浮潛一樣不怕淹在水中。但多數植物沒有這樣的特異功能而只能靠存在土壤空隙中的空氣呼吸,如果土壤過於緻密透氣性不足無法讓新鮮空氣不斷滲入,或是土壤中的空隙被水分填滿而缺乏空氣,則植物的根就可能會因無法呼吸而窒息死亡。
  2. 真菌細菌更喜歡潮濕:
    人如果鞋襪長期潮濕容易引發香港腳或感染腐爛,這是真菌(黴菌)及細菌造成的而不是水造成的,真菌或細菌都偏愛潮濕的環境,如果環境長期潮濕就同樣容易引發真菌或細菌生長而發生感染,換句話說就是「植物長了香港腳」。

    〔註〕:「斯斯有兩種」,所謂的爛根也有兩種:
    一種是活跟直接被病原菌感染、就像人身體因細菌感染長爛瘡而腐爛一樣;
    另一種則是根先被悶死而腐爛、就像人的組織因凍傷或其他因素成為死肉後才腐爛一樣。

    兩種狀況的原因不同、解決方式也不同,許多對種植無知者往往只會跳針一句「爛根」,這就像蒙古大夫每次都只會對病人說:「你生病了」,這不是廢話嗎?

【水多一定會出問題嗎?】

  1. 老天爺亂下雨為何不會水太多:
    農園藝種植的所有植物原本都來自野外,在大自然的「物競天擇」下經歷千百萬年的考驗生存下來,老天爺下雨可不會按表操課,會怕水多而不能承受老天爺亂下雨的植物早就滅絕了、怎麼可能輪的到人類拿來種?
    植物能夠承受老天爺亂下雨而不怕水太多的關鍵有三:
    一是從天空穿過大氣層來到地面的雨水都帶有大量溶氧、植物的根部也能像魚類一樣直接吸收水中的溶氧,連續不斷的雨水就像不停流動的活水養魚一樣即使不打氣也不會缺氧;
    二是土壤的排水透氣性,優質的土壤能將過多的水分不斷排除而避免累積成為「死水」,所以不同的土壤條件能生長的植物也不同,能在低漥沼澤容易積水處生長的植物根部都有特殊的呼吸機制,如荷花有中空的莖桿能將葉片吸收的空氣送到根部,落羽松與紅樹林會長出高聳的呼吸根突出水面、這就像人類浮潛時帶著呼吸水而在水中也能呼吸到空氣一樣;
    三是微生物菌相的平衡,健康的自然環境中土壤都有大量與植物共生的益菌,這些益菌不能行光合作用得靠植物根部分泌養分餵養,為了保住食物來源也會協助植物對抗病原菌,所以即使長時間潮濕植物也不容易生病。
  2. 植物也有對抗病蟲害的能力:
    「叢林法則中的生存就是無止盡的對抗與競爭」,植物在億萬年來不斷歷經病蟲害的侵襲、自然也會演化出對抗病蟲害的方法,但植物不像動物有免疫系統與白血球之類的,主要是靠著製造各種生化物質來對抗病蟲害,只要有足夠的對抗病蟲害能力即使環境潮濕也不會有問題。而植物製造抗病蟲害物質的關鍵是「微量元素」,所以在大自然中真正能讓植物生長良好的的「肥沃地區」往往是微量元素含量豐富的土壤,而不是只有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而已。

    〔註〕有些人也許會問:那麼多病蟲害是哪來的?答案當然是空氣中來的。蟲蟲與病原菌同樣經過一萬年演化、要能生存繁衍就得要有找到「獵物」的本事,絕大多數蟲蟲都有藉著空氣四處飛的本事,而真菌類的病原菌孢子極細小也能透過空氣四處飄散而無孔不入。

    〔註〕有些植物來自病蟲害少的地區,如氣溫較低的高緯度、或環境乾燥而不利於病蟲害生存,在缺乏「優勝劣敗」的考驗下就沒有演化出良好的抗病力(就有如人類剛開始面對未曾經歷的新冠病毒也缺乏免疫力一樣),種植這類植物就必須特別用心協助其對抗病蟲害。
  3. 大自然「生態平衡」的奧秘:
    所謂的「生態」就是靠著一物剋一物而維持平衡,植物如果沒有病蟲害就會繁衍氾濫而成為「綠癌」,但同樣會有益蟲益菌來抑制這些病蟲害才不至於讓植物完全滅絕而成為生態災難。在大自然中從土壤到植物的內外都充滿了各種共生益菌,就像人身上與腸胃也有各種益生菌在維持健康一樣。植物會主動分泌養分來餵養這些不能行光合作用的益菌、後者就會對抗害菌對植物的侵害以保護養分的來源。在盆栽的環境中如果沒有健康的微生物生態、也就是所謂健康的「菌相」,則植物往往無法獨立對抗病蟲害的侵襲就會成為「破病丁仔」,此時無論怎麼「控水」維持乾燥、就算乾死了植物也未必能免於病蟲害侵襲。

〔引申聯想〕如果植物怕水多,那水耕植物為何不會水太多而全軍覆沒
同樣的,如果水太多植物會死,那水耕植物每天24小時根都在水中、就算氣霧耕也是隨時濕淋淋的,那植物怎麼可能會存活?關鍵在前面所說的植物也能吸收水中的溶氧,水耕時不會將植物的根淹死的關鍵就在於保持水中溶氧充足,簡單狀況就是頻繁更換含氧充足的新鮮水,或是和養魚一樣藉由水的流動或打氣來保持氧氣充足才能避免根因為窒息而被「淹死」。

【正確的澆水方法:如何自由澆水而不出問題?】

  1. 栽培介質的排水透氣性永遠是王道:
    良好的栽培介質既要有良好的排水透氣性、也要有一定的保水能力,要能達成這兩個互相衝突的性能平衡就得靠所謂的「團粒結構」,藉由不同大小的粒度與纖維質來兼顧。細小的團粒與纖維間有細小的縫隙能形成毛細作用保住水分,小團粒構成的大團粒間則有毛細作用無法形成的大空隙來保持空氣流通而讓植物的根部呼吸順暢。所以只要栽培介質團粒結構良好、土壤有限的保水能力只能留住一定量的水分,過多的都會經由大空隙被排掉,怎麼可能會有水太多這種事?

    〔註〕很多人會直覺的以為在如黏土等黏膩的栽培介質中加入砂土就一定能增加排水透氣性。舉例如一大把花生顆粒很粗、本身沒有任何小隙縫能吸附水分、而其間有許多空隙能透水透氣就像是砂粒一樣,麻糬則性質黏膩沒有空隙可透水或保水就像是黏土一樣,如果只是在麻糬中加入花生,花生粒的間隙中都被麻糬填滿了還能透水透氣嗎?粒度夠大的砂礫間雖然有夠大的空隙能排水透氣、但砂粒本身沒有隙縫可形成毛細作用保水,黏土的縫隙則小到水進不去也出不來,兩者混和的結果反而是既不能排水透氣、也沒有保水能力的最糟糕狀況。
    (這就像流傳的蕭伯納故事,蕭伯納很有文才但長的很醜,有個美女看上他就說「如果我們兩個結婚,以後孩子像你一樣聰明、像我一樣漂亮豈不很好」,蕭伯納的回答是:「萬一孩子像你一樣笨、像我一樣醜怎麼辦?」)
  2. 微量元素豐富的適當栽培介質
    有機種植的方式則和中醫一樣是「預防重於治療」,沒病就要保持健康而不是等生病再來治療。所以就像前面所說的,微量元素是植物產生抗病力的關鍵,在大自然土地中往往能長期供應,然而在盆栽有限的空間中時間久了就會消耗殆盡,所以原本生長良好的植物往往在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百病叢生而出問題,這時候就要適度局部更新或徹底更換新的栽培介質。
    此外,不同的植物適應不同的栽培介質、就像不同的動物需要不同的飼料,這其中「酸鹼值」是重要的關鍵,其原因來自微量元素在不同酸鹼值中有不同的溶解度而影響植物的吸收,適應酸性環境的植物往往吸收力較弱、在酸性不足的環境下就會有吸收障礙;適應中鹼性環境的植物則往往演化出主動吸收的能力,在過酸的環境下就會吸收過量而出現「中毒」的症狀,種植時根據植物的特性選用是當的栽培介質就能讓植物「贏在起跑點」!

    〔註〕市面上許多栽培介質往往標榜「通用」,這一種可能是製作栽培介質的工廠自己往往沒有再種植野不懂植物;另一種可能就是缺乏職業道德純粹只想好賣多賣而不管你的植物死活。用上面「不同動物需要不同飼料」的說法來打比喻:如果有一種「飼料」號稱無論是貓狗雞鴨牛羊魚蝦猴鳥所有的動物都能通用、有可能嗎?
  3. 建立健康的微生物生態、也就是所謂的「菌相」:
    植物在大自然中有各種益菌在協助對抗害菌提供保護而維持生態平衡,在花盆中種植要容易照顧就得同樣建立這樣的健康生態。否則潮濕容易引發真菌與細菌生長而導致植物生病,但植物也需要水分,如果只是一味捨本逐末的靠著「控水」來治標而不治本,那就算控到把植物乾死也未必能逃過病原菌的「魔爪」。

    〔註〕許多專業的園藝栽培者面對成千上百的各種植物同時培育,既不可能一一配合哪個得多久澆一次,往往一律是無差別整片一起澆水,而有機種植太過費工下為了避免病害感染幾乎都選用農藥來殺菌殺蟲,但這種方式反而會造成好壞菌通殺、造成植物失去共生益菌的保護而對農藥的倚賴「越陷越深」,所以在購買時看起來健康狀況良好,一但買回家沒有儘快建立健康環境就往往會病蟲害叢生而夭折。
  4. 「土乾再澆」讓根部有時間休息生長:
    植物的根部角色就像是家裡的媽媽,煮飯做家事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全家人,植物的根部需要水分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供應花葉生長及光合作用,但得要休息吸收氧氣才能維持生理代謝及生長。只顧根部吸收水分而不讓它休息與生長,就像一味的怕家人捱餓而逼著媽媽不斷煮飯,沒得休息與充實自己一樣。
    所以不善種者只會顧花葉,善種者則會顧根,在栽培介質有濕有乾下,濕的時候根部可以吸收水分支持花葉,乾的時候則不儘可呼吸生長,適度的乾燥反而會刺激植物的求生本能,讓根系長的更旺盛來維持足夠的吸水能力。
  5. 澆水「暴飲暴食」才能幫土壤換氣:
    在栽培介質排水透氣性良好的前提下,水分控制的關鍵不在每次澆多少、而是多久澆一次;每次澆水不僅要多、而且要大量快速灌到土壤表面淹水!這樣當花盆表面淹滿水時,栽培介質中原有的空氣會被迫從盆底排出,水下洩後則會重新由上方導入新的空氣,這樣每次澆水都是在幫土壤換氣,讓根部有新鮮空氣可以呼吸順暢而更健康。

【解盲:大太陽下澆水會不會出問題?】

  1. 胡說八道之一:水滴在葉面會形成透鏡作用聚焦而燒傷葉片?
    現代人都經過九年教育,這樣的說法應該是國中理化課沒有認真學,在物理的「光學」篇有透鏡的原理,透鏡的聚焦與「焦距」長短有關,而水珠的自然形狀下「焦距」不可能是零、也就是不可能聚焦在貼著的植物葉面上,所以這完全是缺乏科普知識的無厘頭憑空想像!
    就算物理沒學到、用常識想也該知道:放大鏡必須有一個距離才能將陽光聚焦,有見過放大鏡貼著物體還能聚焦的嗎?
    就算常識不足、從生活經驗中也該知道:人如果是游泳離開水時皮膚表面也會有水滴,那有人因此而因為水滴的聚焦而被燒傷的嗎?
  2. 胡說八道之二: 土壤高溫下澆水會變蒸氣熱死植物的根?
    這個就更無厘頭了!
    首先從科學上來說,水在自然界的所有物質中算是比熱數一數二高的,所以也是降溫最好的物質之一,怎麼可能會有澆了冷水反而變熱的情況發生?
    其次用生活常識想:高溫的物體澆了冷水是會變冷還是變熱?澆了冷水會產生大量蒸氣的物體應該有多熱?有這種狀況則植物的根已經先被燙死了、還輪的到蒸氣來熱死它們嗎?

    〔註〕豔陽下澆水會澆死植物的真相:
    在豔陽曝曬下,存留在水管中的水往往被「悶烤」到溫度很高、甚至會燙手,許多人沒注意到得先放掉熱水直到冷水流出後再澆,直接用熱水燙死了植物(清燙?)還理盲的認為是大太陽下不能澆水。

【結論】

所以「水太多」這種說法只是對種植一知半解的胡說八道、而所謂的「控水」更是只知治標不知治本的自找麻煩做法。既然大自然的植物在老天爺亂下雨下都能繁衍生存億萬年至今,盆栽植物只要是栽培介質排水透氣性良好、菌相健康以及正確的方式下澆水也同樣能「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怎麼澆都不會出問題;反之即使費盡心思講究控水還是可能因根系呼吸困難而生長不良、或因病原菌猖獗而發生感染,只會費盡心思靠著「控水」維持植物勉強存活下,一旦遇上老天爺多下幾天雨還不是得前功盡棄?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