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沒有「每一種植物正確的給水頻率」資料?

標準答案:沒有,如果有那一定是有人不懂裝懂而胡扯瞎掰出來的!

  1. 沒有「每一種植物正確的給水頻率」這回事,查不到是正常,查得到就絕對是胡說八道一通。很多人學不會種植就是聽信了太多這種不懂裝懂、只會瞎扯水澆太多太少的胡說八道,問道於盲怎麼可能搞得懂學的會?(網路上不是每個都神,就算種植白癡也可以躲在鍵盤後面說得口沫橫飛,問題是你自己在看不到對方適何鹿神魔之下能不能分得出來哪個是在胡說八道。)
  2. 試想,所有的植物都來自於大自然,億萬年來在野外都已適應了 #原生地環境(注意:這個 #原生地環境 很重要),不需要人為照顧反而能繁榮昌盛。#請問全地球哪個地方的老天爺澆水會照著幾天一次的規矩?如果老天爺亂澆都能活、憑什麼人亂澆就會活不了?
  3. 再用常識想想:台灣南北天氣不同,豔陽天陰雨天、冬天夏天都有差異;每個人家裡南北向、通風程度也都不同;花盆中用的土壤保水率、排水透氣性也不同;植物的大小對水份吸收與蒸散的能力也都有差,不知道你家的位置、環境、土壤狀況、植物大小與種類,誰會知道要多久澆一次?這些都不知道還能講得出來的不是在不懂裝懂胡說八道是什麼?
  4. 再想想專業種植的培育往往植物種類很多、數量上百甚至成千,要澆水都是一次全部來,如果還要區分每盆是得幾天澆一次豈不都得累死忙死?如果經驗豐富的專家都不需要區分幾天澆一次,那些門外漢口中的幾天澆一次怎麼不是在胡說八道?
  5. 植物不會因水太多而死,就像人不會因水喝太多或洗澡洗太多而死!人會因水而死是來自「無法呼吸而淹死」,同樣植物的根系也需要呼吸,土壤悶濕不透氣下就會悶死,所以土壤排水透氣良好永遠是王道,性質良好的土壤只要水太多都會排掉而讓空氣重新進入,怎麼可能會有「水太多」這回事?(每天看著花盆下流出的水怎麼會搞不通這一點?)至於「水太多爛根」的說法更是倒果為因地胡說八道,植物的根悶死了當然會爛掉,就像人死了也會爛,那是死後才爛,如果哪個法醫看到腐爛的屍體就說人是「爛死的」、整個社會不會一起把他的臉打到腫到不行才怪!
  6. 種植要進階得先搞清楚的第一件事:不同植物在不同環境演化,適應的土壤都不同。
    屏東出蓮霧就沒有柑橘、東勢出柑橘就沒有蓮霧,因為兩者所適應的土壤不同,不可能用同一種土壤同時種出兩種東西。這就像是不同動物適應的食物不同,不可能用同一種飼料又能養貓又能養兔子!很多人都是搞不清楚這點而亂用土(更多賣土的無良商家為了多銷更是宣稱他們的土甚麼植物都能用、如果賣飼料的說他的飼料甚麼動物都能養你信嗎?),用錯了土就像養動物拿草餵貓、拿大魚大肉餵兔子,然後養死了還說是水喝太多豈不荒唐?
  7. 種植要進階得先搞清楚的第二件是:植物會種死絕大多數都是病蟲害而死
    這就像人會夭折也大多是生病、沒病沒痛通常就能長命百歲。人有各種傳染病、植物憑什麼不會有?而植物演化的原生地不同、病蟲害不同,在生態平衡(益蟲剋制害蟲、益菌克制害菌)與「物競天擇」下所演化出的抵抗力都能在原生地適應,被移到人類種植的環境後病蟲害不同、生態不完整,當然會出現很多病蟲害問題。就算是人換了環境也可能有這種問題(自古所說的「水土不服」、「瘴癘之氣」不就是這回事?)。而人有免疫力不同的差異(例如印度人就比台灣人強)、來自不同環境的植物也同樣,如果原生地病蟲害多、能存活下來的植物自然都是有抗蟲抗病力的,那到了病蟲害較少的地方自然就會「好種」;如果原生地是冷涼、乾燥之類的病蟲害較少地區,來到潮濕炎熱而病蟲害較多的地區當然就會「難種」,這應該是不難理解吧?
  8. 回到所謂的「水濕」問題
    能讓植物致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細菌、病毒三大類(其他奇奇怪怪罕見的藻類、菌質體等先不論),其中細菌主要是接觸傳染、病毒需要有昆蟲傳染,而真菌的孢子能隨空氣飄散無孔不入,所以大多數植物病害都來自真菌,而真菌喜歡潮濕,土壤長期潮濕就容易導致真菌滋長,種植常說「土乾再澆」、水分管理要「有乾有濕」,就是要讓土壤乾到能抑制真菌生長但植物不會缺水,濕的時候植物能大量補充水分來撐過更久的「乾燥」。不過從另一方面說,上面提到的環境生態平衡中「益菌抑制害菌」,如果能善於運用益菌,那就算長期潮濕真菌也無法作怪不是更加釜底抽薪的辦法嗎?這就是我們常提到的「澆水的最高境界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

〔註:在花市常有人問:這個植物好不好種?我的標準回答都是第一,企鵝在台灣好不好養?第二、把你和企鵝一起丟在南極則哪個會比較難養?〕

1 thought on “問:有沒有「每一種植物正確的給水頻率」資料?”

  1. 〔補充:〕注意第8點,話說「新手怕蟲、老手怕菌」,新手怕蟲是因為對病懵懂未知(俗話說的「青暝的不驚槍」),老手怕菌是因為這才是最防不勝防而難以搞定的問題。我們多年來的研究植物營養與益菌(俗稱「EM菌)就是一直在與植物病害奮戰。話說現今人類醫學發達,不也是同樣寄生蟲問題已經不多見、但傳染病卻防不勝防不是嗎?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