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雜草?
對釣魚的人來說,如果有想要釣到的魚就是「目標魚」,不想要又不請自來的就是「外道魚」或「雜魚」。同樣的,原本所有農園藝植物原本都是來自大自然的野花野草野樹,在人類基於喜好與私利下才會有喜歡或想要的就是「作物」、反之不喜歡不想要的就是「雜草」囉。
【雜草怎麼來的?】
對於花盆中冒出來的雜草,很多人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栽贓給「小鳥帶來的」,其實能經由小鳥傳播種子的植物得先要有幾個前提條件:
- 要有鳥類可吃的果實:
植物的果實種類很多,例如有的是「蒴果」、種子的外層是堅硬的木質殼,小鳥想吃也吞不下去、吞得下去也無法消化、或消化了也沒有養分,這類果實小鳥一點興趣都沒有; - 鳥類要能連種子一起吞下去:
有些植物的果實是「核果」,例如芒果、桃子等,果肉中的種子又大殼又硬,小鳥想吞下去都會被噎死,這類果實小鳥也無法幫它們傳播種子; - 種子要禁得起鳥類的消化:
鳥類沒有像獸類一樣能把食物咬碎的牙齒,為了分解囫圇吞下去的食物而演化出兩個「胃」:一個稱為「砂囊」、也就是肉很厚的「胗」,負責磨碎食物;另一個「嗉囊」才是真正負責消化的部分。有些以種子為食的鳥類如鴿子/斑鳩、麻雀、雞等會吞食砂石存在砂囊中(因此才被稱為「砂囊」),專門用來磨碎種子。而如禾本科植物(稻、麥、玉米等)的種子皮薄餡大就會被磨碎消化,這樣拉出粉身碎骨的渣渣也不可能會再發芽了。
植物的種類很多,歷經千百萬年演化出各式各樣的繁衍與競爭策略,藉由小鳥傳播只是其中一種方式、而且還不是大多數,絕大多數雜草的種子和造成植物感染的病原菌一樣是「空氣帶來的」,有些是種子像粉塵一樣很細小、有些甚至長有小「翅膀」或絨毛(如蒲公英的種子)而能隨風飄揚,從花盆中雜草的開花結子型態就能觀察出每一種雜草的散播方式。
【雜草會造成什麼問題】
- 養分競爭:
談起雜草,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會和所種的植物競爭養分,這是真的嗎?
一般來說雜草之所以能夠在「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情境下自力更生繁衍暢旺,靠的就是生命力頑強且生長快速,自然對養分的吸收效率也就比較高,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是會與植物競爭養分。
但宇宙的一切事物都脫離不了「物質不滅」的鐵律,雜草吸收的養分保留在其體內並不會消失,如果是落葉歸根後還是會重新回到土裡,是要怎樣能搶掉養分?只有在人類除草後又將其帶走時才會真正流失,也就是真正搶走養分的其實是「人」。 - 生存空間競爭:
植物的世界並沒有表面上看來的平和寧靜,而是充滿了生死攸關的競爭。最主要的一個是競爭陽光,長的高攤的開的就能得到更多陽光、進行更多光合作用而長得更茂盛;長的矮的被遮蔽而光合作用不足就可能「慢慢餓死」;
另一個競爭就是土壤空間的競爭,根系搶占到越多的土壤空間就能吸收到越多肥份與水分,有些植物的根系甚至會分泌毒素來毒殺其他植物的根(如咖啡樹的咖啡因),有些植物的根則會「絞殺」勒斃其他植物的根。
一般來說,草本植物大多是根深30cm以內的淺根性植物,而木本植物的根系往往更深而不容易受到競爭,此外木本植物也較高大而不容易被雜草覆蓋而有「草生栽培」的做法。但如果所種的是草本植物、或在深度有限的花盆中即使是木本植物也無法往深部發展,此時就需要適度控制雜草的「生長規模」了。 - 與病蟲害的「相生相剋」:
植物的種類很多,所演化出對病蟲害的抗性也不同,而不同的病蟲害也有不同的偏好。有些雜草容易「招蟲」而導致所種的植物被連帶感染,或生長密集造成通風不良而成為疾病孕育發展的溫床〔註:雜草之所以能當雜草的基本資格之一就是對病蟲害的抗性比較好〕;有些雜草卻有釋放特殊化學物質的絕招、能讓昆蟲躲得遠遠的而反過來被當成「忌避植物」。
〔註〕:能吸引昆蟲的雜草也未必不好,農業上的「陷阱作物」就是將害蟲特別偏愛的如白花三葉草之類種在農田旁邊並施用農藥,害蟲來時會把這些草當成優先選擇的「第一站」而中毒死亡,這樣主要作物上就可以不必施用農藥了。
【雜草真的一無是處嗎?】
- 維持土壤的排水透氣性與涵養能力:
好的土壤不只要具有排水透氣性,也要有良好的涵養能力(保水保肥),這有賴於土壤的良好團粒結構(參見栽培介質與土壤概論)。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到處生長,除了能物理性的破開土壤顆粒、也能在化學性上分泌酸性物質比免土壤固結,同時還能有結構支撐的作用避免土壤因重力而「塌陷硬結」。〔註〕:眾所周知森林能涵養水源,靠的就是跟不能維持土壤結構中適當的縫隙而達成,雜草的根系雖然較淺、沒有大樹來的深與廣,但數量眾多時還是有很可觀的效果。想像花盆或地上只有所種的植物、其餘都是寸草不生的光禿禿泥土而很容易劣化,孤軍奮戰的植物也不容易生長的好。 - 避免蟲害「集中火力」與促進生態平衡:
專業種植往往一大片的單一作物,這在會取食該作物的蟲眼中宛如一個巨大明顯的「享食天堂」、想要看不到都不可能,且很容易擴散繁殖。反之,在例如「自然農法」的方式中,混種的作物與雜草在互相掩護遮蔽下,蟲害不容易找到目標、且就算找到了在有阻隔下也比較不容易擴散。
此外,雜草存在的多樣化環境也較能容許包括害蟲天敵在內的多樣化生態存在,大自然正是靠著這樣的多樣化生態維持平衡,即使沒有人類的照顧也不會因為蟲害或病害造成生態崩潰。 - 維持土壤良好的「微生態」:
在自然環境中,植物之所以能在人類出現於地球之前就已經遍佈全球生長旺盛,關鍵在於生態的平衡,這其中包含了益蟲與害蟲的平衡、也包含了與植物共生的有益微生物(益菌/EM菌)與病原菌(害菌)的平衡。而土壤中健康的「菌相」的穩定還不只能保護植物免於病原菌的侵襲,也是養分的分解循環的關鍵,更有幫助植物吸收、刺激植物生長、維持土壤良好的團粒結構等多重功用。然而不僅植物需益菌、益菌也需要植物,所謂的「作物」與「雜草」只是人類基於私利的強加區分,對益菌來說並無差別,所以在各種植物生長茂盛的土壤中「菌相/微生態」也會更完整豐富而形成更有利於植物生長的正循環〔註:根據研究,有植物生長與沒有植物生長的地方,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相差可達百倍以上〕。 - 保護土壤:
沒有任何植被的土壤,晴天易因強日照曝曬造成高溫、雨天則會受雨水沖刷,加上風力摧殘等各種作用而劣化的很快。所謂的「雜草」除了可彌補「作物」之間的覆蓋不足而保護土壤免於劣化,其光合作用也是環境「碳循環」的重要一分子。
【後記:「覆蓋防草」對植物好嗎?】
表面上,對土壤覆蓋既可防止雜草生長、又可避免土壤暴露,但對於上述土壤的「健康微生態」並無助益。從另一方面來說:植物的根需要呼吸(吸收氧氣)、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是,任何形式的覆蓋都會阻礙土壤的「呼吸作用」,對植物的根系健康造成副作用;此外,覆蓋物也會造成澆水與施肥的麻煩,對雨水滲入地下的「水循環」造成阻礙,而雨水滲入地下的作用又是帶動土壤呼吸的重要動力,所以綜合來說,「覆蓋防草」唯一的功能只是彌補了人類的懶於除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