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談到植物時我們常會用到「通常」、「一般」、「大多數」之類的概括詞,這不是打迷糊仗、而是因為種植經驗多了就會知道植物的種類很多,各自在適應不同的原生地環境下演化出千奇百怪的特性而「例外無窮多」會出現一些怪胎,在基本的種植文章中只能就一般性的狀況說明而無法涵蓋全部的特例。
【基本心法】
- 了解種子發芽的程序:
「根」是植物存活的「根本」,所以一般植物種子發芽後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長根。如果細心觀察種子發芽就會發現,大多數種子發芽後首先是長出「胚軸」並將「子葉」抬出土面,接著會有一小段時間的「凍長」,這其實就是胚軸默默的在土中發展根系,等根系發展健全而能夠吸收養分「自力更生」後才會開始長出「本葉」進行光合作用並持續生長。 - 一般植物種子都自帶發芽所需的養分:
除了少數特殊植物如蘭花因種子太小而自帶的養分不足以供應發芽所需外,絕大多數植物的「子葉」的功能就是自帶發芽到本葉長出前所需的養分,所以此階段並不需要額外的施肥。 - 栽培介質的養分也會阻礙根系發展:
栽培介質中的養分其實是兩面刃,一方面植物的根系與枝葉生長都需要養分;但反過來說植物的根系會找水找肥,當養分或水分缺乏時反而會刺激根系加速生長已取得所需的水分與肥料,所以水分與養分太接近根頭植物時反而會「寵壞」植物不需要發展太多的根系以免「浪費力氣」。前面說的大多數植物種子都自帶了發芽階段所需的養分,此時使用「太肥」的栽培介質不僅沒有必要、反而還會妨礙第一階段的根系發展造成接下來「本葉」開始生長後根系不夠壯大而生長不良,嚴重時甚至會因EC值太高抑制發芽、甚至造成損傷而夭折。 - 何時開始施肥:
這就得先想想:種子發芽何時開始需要外來的肥料供應?從上面的幾點可以清楚知道:種子在本葉開始生長前的根系發展階段已經自帶了所需養分,所以最佳的開始施肥時機就是本葉出現開始要真正進行光合作用時。
【栽培介質的選用】
- 無肥為最佳:
既然種子發芽在第一階段的根系發展期已經自帶了所需養分,而養分過多(EC值過高)反而會阻礙根系發展,所以最好是選用無肥(EC值低)的栽培介質; - 此時酸鹼值不是那麼重要:
我們常提到一個種植選用栽培介質的基本觀念:地球的環境千變萬化,不同植物在不同原生地演化下各自適應不同的栽培介質,其中最重要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酸鹼值。但如果深入了解就知道,酸鹼值影響的是植物對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而大多數種子在發芽的第一階段並不需要額外的養分,所以栽培介質的酸鹼值在這一階段的影響比較不大,需要考量的反而是多數細菌類與真菌類病原菌都偏好酸性環境,所以要避免太酸以免引發感染而造成如苗猝倒症的發生,一般建議以pH6~7為最佳。 - 鬆軟且兼具排水透氣性與保水性:
首先,鬆軟的栽培介質能讓新生的「幼嫩」根系能夠輕鬆順利生長;其次,再跳針強調「植物的根系也需要呼吸」,所以栽培介質一定要有良好的排水透氣性讓新生的根系可以暢快呼吸;再者,新生的根系「皮膚細嫩」遇到乾燥就很容易脫水萎縮,所以栽培介質也得兼具良好的保濕性。
〔註一〕許多人常會不經思考就「有樣學樣」的在栽培介質中加入珍珠石,而市面上所售的其實都只是人造的發泡矽酸鹽(二氧化矽),除了提高排水透氣性外沒有任何其他功能,但又鬆軟容易粉碎而不能持久,所以我們通常將之視為「廢物」。但孵芽用的栽培介質本來就只是短時間使用,所以此物反而是很好用的成分。
〔註二〕同樣不經思考就「有樣學樣」的另一個材料砂土就毫無道理了,一來純砂土中固然有大量空隙而具良好排水透氣性,然而一但混和其他材料造成空隙被阻塞後就失去功能(生活中所有的過濾器時間久了都會被阻塞不是嗎?);二來砂土不緊缺乏保水性還缺乏寶肥性,對於除了如多肉植物之類能長期忍受乾旱的植物外,過度乾燥的環境會造成植物的根系萎縮加上養分容易流失而造成缺肥;三來「大自然是最好的種植老師」,自然環境中砂礫地往往是生態貧脊之處、也就是絕大多數植物在自然環境中都無法在砂礫地生長良好,為何偏偏要自然狀態下植物最不能接受的栽培介質來種植?
【了解植物的特性】
前言中說的「通常」、「一般」、「大多數」,種類繁多的植物各自在適應不同的原生地環境下演化出不同的特性,有些植物在種子發芽上也有特殊的不同需求,例如:
- 蘭花種子過度細小而無法攜帶發芽所需的足夠養分,所以在自然環境中發芽過程需要有特殊的共生微生物幫忙提供養分;
- 森林中高大的木本植物種子如立即發芽,在濃密的樹陰下得不到足夠的光照就會無法長大而死亡,所以有些高大樹木的種子具有不透水不透氣的硬殼,在外殼經過火燒破壞後才能發芽,其目的就是在原有樹木被大火燒光後種子發芽才能有足夠的陽光可供長大;
- 有些植物的種子則同樣有不透水不透氣的厚殼,但需要的是在土壤中經過微生物的分解破壞才會發芽,人工種植前就得先破壞其厚殼(破殼)後再種植才能提早發芽;
- 有些植物的種子有「休眠」的特性,需要特殊條件來打破休眠才能順利發芽。
例如常見的萵苣類(生菜)大多原生在溫帶,春天生長、夏天開花、秋天種子落地,如果種子立即發芽則會在隨之而來的冬季冰雪中凍死,所以種子會先「休眠」,在歷經冬季低溫、春天回暖後才會甦醒發芽。因此萵苣類的種子往往需要先經過冷藏來打破休眠、這過程也稱為「春化」;
再如原生於南美熱帶環境的辣椒種子大多也有「休眠期」的特性(辣椒的品種很多不是全部),不同的是需要經過「高溫」的條件才會甦醒發芽(通常是在50℃下保溫一小時); - 其他如有些種子於自然環境中只會在土面上發芽、發芽過程得要有光照刺激;有些則需要埋入土中才會發芽、得要在黑暗環境中才會發芽;有些種子則只在特定的溫度範圍中才會發芽等等;
〔注意事項〕無論種子發芽是否需要光照或避光,一但出芽就得儘速接受光照。植物在種子發芽階段生長快速且很敏感,在自然環境中如果還在缺乏光照的土中就會儘速抽長長高以求冒出土面、這樣後續生長的本葉才能有足夠的光照來進行光合作用,所以種子發芽後如果環境光照不足就會迅速抽高突長而造成細軟倒伏,往往造成在這上面消耗過多養分而使根系生長不良,這樣就算後續用光照矯正、植物也已經「輸在起跑點」而難以回去了。
【施肥與移植時機】
- 施肥時機:
既然大多數植物在種子發芽的第一階段都有自帶養分,所以最佳的施肥時機就是在本葉開始出現,此時一方面代表根系已經健全「有足夠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開始進行光合作用而需要養分配合; - 施肥方式:
在施肥的方式上有三個前提考量:首先,施肥最好與植物根頭保持適當距離,如果是在育苗穴盤中則小小的空間往往不足以正常容納肥料;其次,一般固態的有機肥(粒肥)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自然分解才會開始產生肥效,在種子階段很難拿捏提前施肥的時機;第三,幼苗期的細嫩根系也要避免「太強」的肥料,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稀釋的液態有機肥或含有充足微量元素的緩效肥。
〔注意〕高純度的化肥往往只有氮磷鉀缺乏「次微量元素」,容易造成幼苗在一開始就有營養障礙;此外「複合肥料」則是有機肥混和化肥、類似中藥中加入西藥的概念,效果太強也不建議在育苗期使用。 - 營養均衡:
氮肥可促進生長抽高、鉀肥可促進植物儲存光合作用能量而「長壯」,磷肥一般所知在職務的「成年期」可促進花芽分化,但其實在幼苗期也有促進根系生長的功能,所以建議此階段的施肥要「營養均衡」,也就是氮磷鉀比植在5:3:4~4:2:3左右為最佳,此外還須注意有適量的次微量元素(次量元素:鈣鎂硫;微量元素:鐵銅鋅錳鉬氯硼) - 移植時機:
育苗後移植的唯一考量是:幼苗的根系是否夠健壯飽滿而能抓住土團,這樣才不會在移植過程因為土團崩解而扯斷根系,所以視育苗盆的大小、移植的手法細膩程度而沒有一定的答案。一般來說,本葉剛長出來時根系還不是很健壯,隨著本葉數量的增加、經過光合作用製造足夠的養分下會刺激根系進一步茁壯,所以建議在上述液態有機肥或〈含有適度微量元素的緩效肥〉使用一段時間後再視根系的健壯情況而「斷奶」移植。
【後記】不要用養豬的經驗教人養魚
植物的種類很多、種植的問題也千變萬化,然而網路上每當有人問種植問題就常會有許多一知半解的跳出來傳播一些以偏概全、甚至以訛傳訛的說法。這就好像動物的種類很多,貓狗雞鴨牛羊魚蝦小鳥烏龜等的養法都不同,而同樣是哺乳動物,原生北極的北極熊、原生沙漠的駱駝、原生海中的鯨豚等特性也都不同。如果是有人問兔子怎麼養、只有養過豬經驗的人跳出來說我都隨便餵廚餘會有意義嗎?或說小時候沒所謂的狗糧、人們養狗都是餵人吃剩的,經濟不佳沒什麼剩菜時甚至用滷肉醬油拌飯照樣吃的活蹦亂跳,現在人養的品種犬寵物還能這樣的經驗來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