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植物種類很多,但植物的外觀並沒有太多可「選擇」,「撞臉」是常有的事,所以辨識植物的關鍵不能看「哪裡像」、而是得看哪裡像。過去生物學家將植物依照「界門綱目科屬種」,根據的是由遺傳特徵判別血緣的親疏,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發達,經過更精密的基因分析研究而有了更複雜精確的分類。無論是新舊分類,分類越接近代表基因越相似,也就會有許多共同的遺傳特徵,辨識植物時往往要從這些遺傳特徵的細微差異來判斷,才不會「看到有長角的就當成是牛、看到有翅膀的就當成是鳥」
上面照片左邊是蕁麻科的野草,右邊則是唇形科(多數香草類植物都屬於此科)的茴藿香,兩著如果單從葉子來看,除了左邊的葉尖較細長、右邊的葉脈稍密集外很難區分出來。
換個角度從側面看:
左邊的葉子生長排列方式是每節只長一葉而左右互相錯開,這稱為「互生」,而每一個葉腋處都會長出一朵不起眼的綠色小花,這兩個特徵加起來就是蕁麻科植物常見的基本特徵;
而右邊的葉子生長排列則是左右各一、兩兩成對,這稱為「對生」,連每節葉腋處長出的側芽都是兩兩成對;在加上前張照片中的花是在莖頂長成一串直立的穗狀(穗狀花序),這兩者則是常見於唇形科植物的基本特徵。
所以說辨識植物不能只看哪裡像,而是要進一步從所屬分類的基本遺傳特徵看是否符合,或是從基本遺傳特徵歸納出植物所屬的分類,在從該分類中比對出確定的物種。而現在許多人會用電腦應用程式比對,但應用程式是軟體工程師寫的,不僅軟體工程師往往對植物的遺傳特徵缺乏概念而不知正確判別,而且絕大多數還是拿只會看外型區別的影像辨識模組「拼湊」出來,得到的結果往往是錯誤無窮多、得靠人在進一步查證,這就好像多年前有一則「傻瓜相機」的廣告台詞:「它傻瓜、你聰明」;或是說AI有兩種:一種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種是人工「製杖」(Artificial Ignorance),軟體的應用應該是增強人們的能力而不是造成拖累與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