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請教您一個問題, 盆土需要定期補充有機質, 益菌才能存活, 那麼是不是添加有機肥 + 腐質酸原粉就好了. 不知益菌是吃腐質酸, 還是腐殖質?? 我看了google文章,知道腐質酸是腐殖質其中主要成分. 那麼家裡沒有堆肥, 盆土要補充有機質, 只加腐質酸可以嗎?
【回覆】:
讀書的關鍵在於了解原理與邏輯才能讀通,否則只是看結果和聽流言八卦沒有兩樣:
- Google充滿了許多張三李四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甚至胡說八道的文章,得看是什麼人寫的,以及是否符合科學原理與邏輯。
- 「腐質酸是腐植質其中主要成分」這個說法就是一知半解的腦補,腐植質主要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益菌不會行光合作用、所以和動物一樣要「吃飯」、也就是靠碳水化合物取得能量,所以土壤中的有機質,包含枯枝爛葉、有機肥等,主要是在「餵食」土壤中的小蟲與微生物,微生物與小蟲分解後才會成為植物可吸收的養分,換句話說土壤與其中的微生態對植物來說相當於動物的「腸胃」幫植物消化肥份(其實動物的腸胃中也有許多共生益菌幫忙才能完成消化)。
- 腐植酸是有機質分解後的產物,為結構複雜的有機陰離子團,可以吸附大量的微量元素陽離子而有保肥避免流失、防止土壤板結的兩大功能。但土壤的通透性、也就是排水透氣的能力主要是靠有機質纖維來「撐出空隙」,這就相當於麻糬中如果加入大量稻草也會無法凝聚成團。
所以結論是: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是土壤品質的重要關鍵(農改場有幫農民免費鑑定土壤的服務、其中重要的品質指標之一就是土壤有機質含量),除了有機質纖維可保持土壤的排水透氣性外,也能維持土壤小蟲與微生物生態(微生態)的健康,單純加入腐植酸只是避免板結而無法完全取代,反過來說有機質分解後也能生成腐植酸而不需要另外添加。
此外,有機質會隨著被「食用」分解而消耗,這是盆土必須定期更新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微量元素耗竭),所以如果是生態健康的土壤,在定期添加有機質下靠著蚯蚓與土壤中的小蟲幫忙「翻耕」進入土壤中,加上有定期補充微量元素,這樣就能讓盆土「壽命」延續很久。